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04

第4章 对联与医生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在中国,医生和儒士之间有着说不尽的渊源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把他们区分得一清二楚。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同时深受医生和儒士的喜爱。

“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

张挂在安徽亳县华佗庙的这副楹联,就像一幅传神的写意画卷,仅用寥寥十四个字,就详细介绍了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用“麻沸散”为曹操麻醉后开颅动手术,及用刮骨疗毒法医治关羽毒箭创伤的典故。这副对联,无疑是一个学问高深的儒士所书。

“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

“只要世间人莫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这两副分别贴在自家门前的对联,不问出处,一眼就能看出它们的作者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辞旧迎新之际,他们不求自家招财进宝,富贵安泰,却真诚地祝愿世上所有的人都身康体健,永不生病。前一副对联的撰写人,是清代浙江名医范文甫。他医术精湛,为人慷慨,常为贫苦患者免费看病,无偿赠药。患者拿着盖着他印章的处方,在当地任何一家药铺都可以取到药。所欠药资,再由范家于端午、中秋、岁末一并付给药铺。为此,范文甫行医数十年,家无余资。另一副对联的撰写人,是湖南湘乡的一位名医兼药铺老板,他宁肯自家药铺的药卖不出去,也不希望人们得病。这两位名医的精神境界,岂是一个医德医风高尚所能道尽!

通过撰写对联阐发自己济世救人的为医之道和心胸抱负,几乎成了许多名医鞭策自己,教诲家人子弟经常采取的一种形式。

“我愧无能,卅载功夫,可谓深焉,终难治贫者眼病,富家钱癖;人死何如,五尺棺木,亦云足矣,更毋须经忏捐产,苫块伤身。”这副对联的作者是一位眼科医生,他一生为人正直,济老扶贫。从医三十多年,临去世前不无遗憾地认识到:医生只能医人,不能医国,并嘱咐家人丧事从简。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的医学教育家、中医临床专家张山雷生前在中风等病症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在病危前也通过一副自挽对联,鼓励后学,继续奋斗,以完成他未竟之事业:“一支半生,精诚所结,神鬼可通,果然奇悟别闻,尽助前贤,补苴罅漏;孤灯廿载,意气徒豪,心肝呕尽,从此虚灵于泯,惟继后起,完续残篇。”

还有一个姓王的儒士,在科场失意转入医坛行医后,为药王庙戏台题写过一副楹联,联语内容是“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冷药热药,总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

类似心忧天下的名医并不鲜见:“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人们从章次公医生撰写的这副总共只有16个字的对联中,又一次印证了名医的风采。

正因为医生要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技术治病救人。所以,凡是有责任心的医生,无不对自己的学识和技术严格自律,力求精益求精。不信请看以下这些近代或当代名医们撰写的对联:

“十年读书,十年临证;存心济人,存心济世。”(马二琴)

“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书非抉择严者不足以为法。”(秦伯未)

“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依据。”(章太炎)

“徐灵胎目尽五千卷;叶天士学经十七师。”(程门雪)

“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岳美中)

“药有君臣千变化,医无贫富一般心。”(盛国荣)

“士先器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冉雪峰)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有一副“学精术也精,名士名医随民唤;人寿己亦寿,仙桃仙李逐年栽”的对联,虽然只是一名患者为祝贺某名医生日书写的一副寿联,但却表达了普天下患者对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的共同的感激之情:医生的回春妙手为病人驱病除灾,而医生在救死扶伤过程中不断体验的成功和欢乐,对自身亦是一副延年益寿的良药。

但是,祝好人一生平安,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受人爱戴的医生不可能人人都做到“人寿己亦寿”。于是,清代名士丁植卿送给眼科医生王益堂的这幅挽联:“似如来放大光明,可惜良医未跻中寿;悯斯世太多矇瞽,有谁妙手为起沉疴。”便成了广大患者对一位技术精良、医风可鉴,却英年早逝的名医的哀悼。

该挽联在痛悼一位好医生英年早逝的同时,对晚清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其流露的茫然与惆怅,显然早已超出了对当时社会医德医风滑坡的忧虑。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精巧的对联既是对名医的褒奖,亦可成为揭露、鞭挞庸医的匕首。有一个庸医,不顾病人死活,乱投药石,立方无据,结果吃死了人。其所开的处方内有全蝎、天冬、麻黄、半夏、地黄、薤白、生姜等,且以绿茶为引。一个名医很气愤,书赠庸医一副对联,对其进行了讥讽、批评:

“全蝎天冬麻黄相伍,解痉也?生津也?发汗也?药乃虎狼,纵入生姜何益?

半夏地黄薤白同方,止咳乎?滋阴乎?助阳乎?医必庸才,当留绿茶自喝。”

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纪晓岚)也撰写过两副批评嘲讽庸医的对联,把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庸医,勾画得入木三分。但这两副联语都是集句联。所谓“集句联”,就是把前人的诗句汇集到一起,略微修改几个字而制成的对联。

纪晓岚的第一副嘲庸医联:“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上下两联总共只有10个字,是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两句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中的两个字(“明”字和“故”字)的位置各往前提升了一位,制成的。这一改,意思全变了。孟浩然的两句诗原本是在发牢骚:因为我不争气,英明的皇帝才抛弃我,因为我老得病,朋友们才渐渐疏远了。而经纪晓岚改制后的联语的意思却变成了:(庸医啊)诊断疾病不明,财(“才”的谐音)主自然弃你而去;医疗事故不断,前来看病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纪晓岚的第二副嘲庸医联:“新鬼烦冤旧鬼哭,他生未卜此生休。”上联集自杜甫的《兵车行》,下联集自李商隐的《马嵬》诗。两句14个字,原句照搬,一字未改,但意思也变成了嘲讽庸医:你不但不能治病救人,反会招来烦哭不断的新鬼旧鬼害人;患者不幸遇到你这个庸医,甭说期盼未来的幸福,连眼下的时日恐怕亦难得保全。纪晓岚为什么如此痛恨庸医,据说是因为他的母亲和一个小妾,都是因庸医误诊而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