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51

第51章 李贺寿夭考略

中唐著名的大诗人李贺,仅仅活了二十七岁就匆匆离开了人间。关于李贺的年寿不永,几乎从他辞世的那一天起,就有种种的传闻与猜测。

最早,也是最浪漫的关于李贺英年早逝的诠释,出自李贺本人之口。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载,“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婱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

这个记载当然不可能是事实,但在不经意间却为人们了解李贺的死亡原因,透露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线索:首先,李贺对自己的死早有预感,说明他疾病缠身已是日积月累;其次,虽然病痛在身,但李贺的诗文创作一直没有中断,甚至幻想在死后还能为玉皇大帝充当御用文人;此外,李贺辞世之前表现有谵妄、幻听、幻想、幻觉等神经精神症状,神志处于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状态。

为此,绝大多数李贺诗歌的研究者认为,李贺的寿夭与他写诗时的朝思冥想,月锻季炼,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有直接关系。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和辛文房《唐才子传》等记载,李贺写诗与别人大不相同,多数时候是先得诗句,然后成篇,最后才加上题目。每天东方刚刚透出鱼肚白,李贺便骑一头瘦驴,外出搜集写作素材,遇有所得或灵感袭来,便用笔记在一张纸条上,放入书童(小奚奴)背着的破旧锦囊中。夜暮归来时,李贺的母亲让丫环将锦囊中收集的纸条整理好让她过目,看见书写得太多时,便心疼地埋怨李贺说:“你这个傻小子,难道非得将心呕出来你才能罢手不成?”(“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白天采风,夜里构思,时间长了,哪能不损害健康。因此,李贺在《春归昌谷》一诗中所述:“思焦面如病,尝胆肠似绞”的确不是有意夸张。

当代的一些研究者,根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对李贺外貌长相的描绘,对李贺寿夭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分析。他们根据“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等特征,认为李贺很可能患有一种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马凡综合征。患这种病的人,往往极富文学艺术才干,但寿命不长,多死于因心脏血管病变引起的猝死。

马凡综合征是法国教授马凡于1896年首先发现并描绘报告的,故用马凡的名字命名。该病患者多身材瘦高,四肢细长;胸脊柱前凸,胸前部凹陷或呈鸡胸样;长头、两条眉毛常连成一道;由于手指及脚趾细长,关节过度伸展,故又称蜘蛛脚样指(趾)症或肢体细长症,是一种先天性结缔组织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生。患者同时伴有先天性眼晶状体脱位,心脏损害主要为主动脉窦和升主动脉呈蜘蛛样瘤样扩张,可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尖瓣关闭不全。严重者可造成左心衰竭和肺水肿,有的还可发生夹层主动脉瘤破裂等。

当然,也有不这么认为的。如清代的姚文燮,仅凭李贺诗作中的《咏怀》(二首)、《后园凿井歌》,便武断地认为:“贺少年早夭,亦必因色致疾,故引相如以自慰而作咏怀也。”其实,这几首诗中不仅没有李贺“因色致疾”的证据,反而通过诗人“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等自省,发现李贺早就认识到,在著文写诗上投用心血过度并非养生致寿之道。他羡慕司马相如、荀粲(字奉倩)之辈,正是在反思自己未能很好地享受人生:“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

李贺寿夭,患有遗传的马凡综合征是内因,是根本;写诗苦吟,过于劳累是外因、诱因。这样的结论比较客观,比较科学,也比较容易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