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58

第58章 知足之妙谛

知足不辱,知足者常乐。知足,能保持心境平和,促进身体健康。

知足的好处,歌咏不尽,诗吟不绝。但是,真正能够实现“知足养生”的人,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知足成为自己平衡心态的杠杆。健康的金钥匙握在自己的手里,却找不到开锁的孔窍!

不种一垄田,仓中有余粟。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余服。

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

是物皆有余,非心无所欲。

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读罢上面这首《和崔十八未贫作》诗和下面这首《把酒》五古,我不得不承认,白居易是从古至今,为数有限的深知知足之妙谛人物中的一位佼佼者:

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

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

穷通谅在天,忧喜即由己。

是故达道人,去彼而取此。

勿言未富贵,久忝居禄仕。

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

勿忧渐衰老,且喜加年纪。

试问班行中,几人及暮齿。

朝餐不过饱,五鼎徒为尔。

夕寝只求容,一衾而已矣。

此外皆长物,于我云相似。

有子不留金,何况兼无子。

既然人人难免一死,那么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从心理角度讲,就是活着时,让欢乐尽可能多、让忧愁尽可能少。寿命的长短人自己不能完全主宰,但忧愁欢乐却是完全可以自己调节。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已经认识到,健康的钥匙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

打开健康之门大锁的钥匙孔在哪里?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它就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心理不平衡,都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互相作比较。

如果说上述两首诗中,白居易与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尚属泛泛而论,下面这首《四虽》杂言诗,白居易则是拿具体的人和事作比较:

酒酣后,歌歇时。

请君添一酌,听我吟四虽。

年虽老,犹少于韦长史。

命虽薄,犹胜于郑长水。

眼虽病,犹明于徐郎中。

家虽贫,犹富于郭庶子。

省躬审分何侥幸,值酒逢歌且欢喜。

忘荣知足委天和,亦应得尽生生理。

白居易在诗后自注云:分司同官(指在洛阳的同僚)中,长史韦绩年七十余,庶子郭求贫苦最甚,郎中徐晦因疾丧明。余为河南尹时,同年(同榜考中的进士)郑俞始授长水县令。“因叹四子,而成此篇。”和这四个人相比,被排斥到东都洛阳挂职领薪,很少有事可作的白居易,失衡的心态,自然又趋于平衡。难怪当代文史大师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感叹地说:“乐天皆取不如己者以为比较,可谓深得知足之妙谛矣。”陈寅恪先生特别指出,上述《四虽》诗中,“忘荣知足委天和”一句,一语道破了知足妙谛之天机!下面这首《狂言示诸侄》五古,则是白居易对此天机的进一步泄露:

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

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

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

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

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

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

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

一裘暧过冬,一饭饱终日。

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

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

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

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

旁观愚亦见,当己贤多失。

不敢论他人,狂言示诸侄。

在白居易自己定稿的诗集《白氏长庆集》中,类似言说知足有益健康、长寿的诗歌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一句话,白居易是通过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境遇、得失,达到和保持心态的平静与稳定的。其具体的办法,被我比喻为“一个篱笆三个桩”心理平衡法。即:通过正确看待他人、客观认识社会和实现自我人生坐标的准确定位这“三个桩”,达到扎紧、扎牢心理平衡这个“篱笆”的目的。心理平衡了,健康了,外来的病邪就没有了乘虚而入、趁机作祟的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