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57

第57章 找乐养生苦不觉

人生不过百年,不如意事又常居八九。因此,不会在人生中自寻快乐的人,是算不上懂得养生之道的。

明末清初著名的养生学家李渔(笠翁)认为,同是帝王,最会养生者莫过汉文帝和汉景帝,最不懂自寻快乐者非汉武帝莫属。汉文帝和汉景帝除了掌握政策和用人,啥事也不多管,既享受了帝王权势带来的快乐,又开创了西汉历史最昌盛的时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好大喜功、开疆拓土永无满足不说,放着帝王生活可以尽情享受的欢乐不去享受,却费尽心思去追求本来就不存在的神仙生活。不仅自寻了许多烦恼,还使一个本来十分强盛的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因此,李渔大声疾呼:想寻求快乐的人,必须先知道满足。只有知足,才能避免烦恼,只有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避开险境。没有烦恼,没有危险,才会有真正的欢乐。

那么,怎么才算知足?如何从知足中享受快乐?明代著名的诗僧莲池大师写的这首《座右诗》,可以说是比较通行的解释: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

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蚕出桑抽叶,蜂饥树给花。

有人斯有禄,贫者不须嗟。

忖得还成失,拟东仍复西。

未来杳无定,何必预劳思。

草根树皮虽然难咽,但有得吃总比腹内空空要好受一些;茅屋虽然低矮简陋,但有得住总比睡在露天里要舒服得多。人要想没有烦恼,首要的是要知足。而所谓知足,就是春蚕饿了满足于只吃桑叶,蜜蜂饥了满足于只吃花粉。贫富穷通各有定数,贫穷者不要老是整天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否则的话,不但想得的快乐得不到,而且还很可能南辕北辙,你想往东,偏偏却走到了西。

抛开这首诗中流露出的“宿命论”观点不说,单从顺从自然规律,通过苦中找乐来实现保健养生这一点讲,该诗所述还是很有些道理的。因为:知足则长乐,长乐则忘忧,忘忧则心不烦,心不烦则神不扰,神不扰则精神支柱保,精神支柱保则健康状况好。

针对有人问:我也知道快乐可以让人忘忧,可以让人健康长寿,可是我不仅找不到快乐,而且也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快乐。白居易写了以下这首诗专为找乐的人指点迷津:

可惜莺啼花落后,一壶浊酒送残春。

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

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

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在白居易看来,可供养生的乐趣不仅无处不有,而且有许多就在我们的身边。包括落花时节听到的莺啼燕鸣,暮春时候的浊酒独饮,凉风中半夜朦胧的月色,琴声里专注倾听的孤老身影……这类在常人眼里属好景不长的自然、社会生活景象,在白居易眼里都是可以从中挖掘出快乐的生活元素。更何况饱食后悠闲的度日,闲谈中快慰的笑容。这些快乐,给个将相王侯都不换。

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高桐轩据此总结说,快乐至少可以到以下十个地方去寻找:

耕耘之乐,把帚之乐。

教子之乐,知足之乐。

安居之乐,畅谈之乐。

漫步之乐,沐浴之乐。

高卧之乐,曝背之乐。

高桐轩所述与《寿亲养老新书》中记载的《十乐法》虽然有所不同,但主张快乐无所不在,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的思想是一致的。只不过《十乐法》养生找乐找得太过“文雅”太过书卷气,太过“阳春白雪”:

读义理字,学法帖字。

澄心静坐,益友清谈。

小酌半醺,浇水种竹。

听琴玩鹤,焚香煎茶。

登城观山,寓意弈棋。

针对有人认为让有权、有钱的人找乐容易,没权、没钱的人找乐难的状况,李渔还发明了“退一步找乐法”,即无论在何时何地遇到多大的困难、不幸,甚至屈辱,都能寻找到足以宽慰自己的理由。并在这些理由的指引下找到欢乐,或以苦为乐。李渔还给人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显要人物旅途中寄宿邮亭,时值盛夏,蚊帐内的蚊子驱之不出,湿热和蚊咬相交,久久不能入眠。回想起平时在家睡觉,卧室宽敞、竹席凉爽,娇妻美妾驱蚊的驱蚊,挥扇的挥扇,从来不知难受与失眠为何物。两相对照,愈觉心烦意乱,整整一夜没睡着。这人躺在床上,听见露宿在屋外台阶上的邮亭亭长被蚊子咬得实在无法忍受,只好不停挥动着双臂在院子里不停地小跑,虽然苦不堪言,嘴里却哼唱着欢乐的小曲。这位显要人物觉得很不能理解,便将亭长叫进屋来问道:“你被蚊虫叮咬,十倍于我,我难受得无法忍受,你怎么反而有心情唱欢乐的小曲?”亭长回答说:“想当年我被仇人陷害,关在狱中,当时亦值盛夏,狱卒怕我逃跑,每天一到夜晚就把我的手足绑住。监狱中的蚊子十倍于今天的邮亭,我只能一动不动地听任蚊子叮咬,哪能像现在这样既可以自由地在院子里奔跑,又能挥动双臂驱蚊。以昔比今,我是只见欢乐,不知忧苦!”李渔认为,亭长所述,正是穷苦人自得其乐的奥秘。

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艰难困苦,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邮亭亭长一样,对自己经历的苦难永志不忘,并能时常忆苦思甜,就不难在忆苦追烦中品尝到快乐的甘甜。快乐的情绪比滋养的补品要宝贵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