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06

第6章 唐宋诗人以诗记病(二)

说老实话,在唐代伟大诗人中,我以前不大喜欢杜甫。认为他写诗不是要“致君尧舜上”,就是要“再使风俗淳”,太过神圣、太过正统。而且谋篇造句,用字遣词,特别讲究声韵辞藻,太过老辣。并在创作的诗歌里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种种不如意,在让读者一咏三叹深表同情的同时,也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

这次为创作《中老年养生诗话》搜集素材,再次通读全唐诗和浦起龙编著的《读杜心解》后,我的这种看法有所改变。因为我发现:疾病、衰老和贫穷在成为杜甫诗歌创作重大阻碍的同时,对其悲凉凝重创作风格的形成和许多史诗般巨作的问世,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和催化作用。细读现今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杜甫的诗作,杜甫一生罹患的疾病不仅比后来的白居易、陆游要多,而且也比他们病得严重。其中有消渴症(糖尿病)、肺病(不知是肺结核,还是哮喘)、中风(半身不遂,“右臂偏枯”)、耳病(左耳聋)、牙病(嘴里的牙掉了一多半)、眼病(视力减退)和骨关节病(腿脚不灵,“卧愁病脚废”)等。

但是,杜甫很少像后来的白居易和陆游那样,得一个病,写一首诗甚至一组诗;感觉一个症状,用诗的语言描写陈述一番。杜甫以诗记病,是融入式、弥漫式的,通常只用一句话,几个字,便在轻描淡写中让关于病的主题流淌于整首诗作的字里行间。这种既写了病、记了病,又没有掩盖其他主题(如叙事、漂泊、战争等)的以诗记病的写作技巧,是杜甫以诗记病的一大特色。

不信请看下面这首七古《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该诗总共28行,196个字。记述的是杜甫全家在饥寒交迫之时,一个名叫王倚的朋友请他们到自己家作客的情景。内容包括宴饮过程中主人的殷切招待、宾主之间的对话,以及杜甫一家对王生的感激之情等。但全诗只有5行35个字,被用来记载杜甫当时患有的疟疾等疾病的情况。而且还是以杜甫回答王生问话(“你脸色怎么这么难看”)的形式出现的:

麟角凤觜世莫辨,煎胶续弦奇自见。

尚看王生抱此怀,在於甫也何由羡。

且遇王生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

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沈年苦无健。

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

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白日交相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惟生哀我未平复,为我力致美肴膳。

遣人向市赊香梗,唤妇出房亲自馔。

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

兼求畜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

古人情义晚谁似,令我手脚轻欲旋。

老马为驹信不虚,当时得意况深眷。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南宋大诗人陆游,是中国有史以来罕见的长寿诗人和爱国英雄。他虽饱经忧患,历尽艰难,但因为心胸开阔,淡泊自守,养生有道,依然身康体健地活了86岁,并为后人留下了九千多首百读不厌的诗词佳作。

在陆游创作的诗歌中,以诗记病的篇什可以说是成百上千,所以,陆游的记病诗千姿百态,既有像白居易那样一首诗记一个病或一个症状的,也有像杜甫那样寥寥数语就让病的信息弥漫于整首诗作的字里行间的。

也许是因为家学渊源,自己也懂医、行过医的缘故,陆游的以诗记病,还有一个杜甫和白居易都没有的特点,那就是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或体察到的和疾病有关的资料系统化,甚至史料化。因此,在陆游的记病类诗词中,不仅有对得病前后身体心理变化的记录,甚至包含有与这些病有关的一些地区的风俗人情和医疗史实。下面的这首《病中作》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例作:

豫章濒大江,气候颇不令。

孟冬风薄人,十室八九病。

外寒客肺胃,下湿攻脚胫。

俗巫医不艺,呜呼安托命。

我始屏药囊,治疾以清静。

幻妄消六尘,虚白全一性。

三日体遂轻,成此不战胜。

长年更事多,苦语君试听。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的七月,陆游由镇江府通判,改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负责军事城防等事宜。表面看是平职调动,但由于远离了抗金前线,实际等于被闲置到冷板凳上了。到乾道二年二月,被安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期间在江西南昌最多只待了八个月。上述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的十月。

如果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南昌(南昌古称豫章)这个地方,濒临赣江,而赣江又北接鄱阳湖。全城地势低洼,湖泊遍布,港汊相连,常年潮湿浸褥,雾罩露氤,气候反常(不令)。夏天热如火炉,冬天冷如冰窖。尤其是冬天,北风从鄱阳湖方向吹来,寒气逼人。几乎家家都有人因此而得病。具体表现是春夏之时肠胃泄泻病较多,秋冬季节则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较多。而一年四季都罹患的常见病,则有风湿关节炎、腰腿痛、或手足痉挛,腿脚不灵便。而且南昌这个地方,人们有了病,很少去找中医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多数是请巫医来救治驱病。靠这些医疗技术水平很低的巫医,人们的生命安全怎么会有保障呢!因此,我自从来到南昌后,干脆扔掉了装药的口袋和箱子,得了病,不吃药,更不去求那些巫医。我的具体治疗办法就是靠清静、寡欲、豁达这三大养生法门,清心养神,全真保性,内除六欲,外灭三毒,防患未然,从而收到“不战而胜”、“不药而喜”的预防或治疗效果。陆游在诗中说,他这次得病就是用上述方法,只用三天就收到了奇效。并说,这一不用药而治病的方法,长久坚持还可以保健长寿。

关于陆游扔掉药囊,靠清静、寡欲、豁达这三大养生法门预防和治疗疾病,除本诗所述外,尚有陆游同一时期所创作的其他诗文可以印证。例如乾道三年,陆游在诵读道家经典《黄庭经》后,写了一首题目为《独学》的诗:

从上述诗中可以得知诗人在看破功名利禄后,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养生的关注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朱东润在其撰著的《陆游传》中这样写道,在南昌“陆游的思想很苦闷,正和他在镇江的后段一样,他又把精神寄托到道经里去了。江西是有名的道教基地,南昌有一座玉隆万寿观。他有时到道观去谈道,有时也借一些道经看看。”陆游摒弃药囊,抵御疾病的第一法门——清静,就是从老子的“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中获得启示的。

《老子》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静日复命”等命题,对后世养生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庄子又将老子的虚静观发挥到了极致,开启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的养生蹊径。而陆游则把上述思想,由养生理论变成了养生实践,并获得了实际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