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07

第7章 读诗治病

一位国外归来的朋友告诉我,在意大利的一些药房,柜台里陈放着许多包装精美的药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的不是口服的药片,也不是注射的针剂,而是一首首印制精美的诗篇,和一纸读诗治病、对症用“药”的说明。说明书标写着诗篇的目录,主治的病症,以及朗诵或默读的遍数等。据说,由于疗效颇佳,很受患者欢迎。

其实,读诗治病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并非意大利人的专利。看过小说或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还记得周瑜在赤壁大战前夕得的那场大病,突然间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不省人事。许多名医为之束手,最后却被诸葛亮一首廖寥16个字的小诗治好:“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因为该诗从心理角度对周瑜担心风向不对头无法对曹军施行火攻的隐忧作出了正确的诊断,所以才能使周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明代无锡人邹光大因夫人接连生女婴而郁郁寡欢,他的朋友翟永龄在出席“弄瓦”之喜(古人,生男称“弄璋”,生女称“弄瓦”)的酒宴上即席赋诗一首:“去岁相招云弄瓦,今年弄瓦又相招。寄诗上覆邹光大,验证原来是瓦窑”。此诗看似戏谑,实际上是以幽默为药,化解邹光大重男轻女的“心病”。光大阅罢哈哈大笑,一扫愁云,宾主尽欢而散。

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对阅读诗文能够治病延年有着独到而深切的体会。陆游写过一首题目为《读书》的小诗:“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寥寥20个字,将他对读书和健康保健的关系一语道尽:书山巍巍,诗海茫茫,儿子呀,只要你坚持遨游书山诗海,你就能找到许多远离衰老永葆健康的好办法、好药方。

正像陆游“读书有味身忘老”描绘的那样,读书、写诗不仅成为陆游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健康养生之道,而且他还经常用自己创作的诗歌,为周围的群众疗疾治病。以下是陆游《剑南诗稿》中收载的一首七言绝句: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汤,吾诗读罢自醒然。

这首诗截取记录的是陆游退休生活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但又从不认输,永葆乐观向上精神的陆游,晚年退休隐居在故乡山阴后,很快适应了人生角色的最后一次转换,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到86岁高龄辞世前一直笔耕不辍。由于陆游平素对医药很有研究,而且有家传治病良方、验方,因此,陆游的乡亲四邻,谁家有人患病,总是首先来找陆游求医问药。一天傍晚,陆游沿着山村小径散步归来,远远看见邻村的一个老翁,在儿子的陪伴下,正在前面不远的小溪边焦急地等待迎候他。走近细问才知道,原来老翁久治不愈的头痛病又发作了。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到惊讶的是,这次陆游吩咐患者“服用”的药物,居然是他自己新近编成的一部诗集,自然没有川芎、白芷等那些平素治疗头疼的常用药物。老翁拿着陆游的诗集半信半疑地回到家中,遵嘱每日静心诵读数首,没想到久治不愈的头痛病居然真的被彻底治愈了。

且不说那些为帮助初入医药学门槛的人掌握中医药知识,利用诗词歌赋形式记载和传播医药卫生知识的纯“诗药”,仅类似下面这首陆游写的纯文学诗,如果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身体力行,亦不失为一剂防病养生的良药:

忧身如忧国,畏病如畏乱。

此身虽幸健,敢作无事看?

祸福在呼吸,恐惧兼寝饭。

人所忽不省,我思尝熟烂。

夜卧不安席,晨起宁待旦。

虽云亲药石,得失海参半。

人情喜一快,往往独剽悍。

收功中使迟,覆败不可玩!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世纪,陆游之所以能身康体健地活到86岁,正是因为他平时忧虑身体健康就像忧虑国家安定;害怕得病就像害怕动乱,谨慎养生,积极预防疾病的结果。为此他终生坚持养生、锻炼,不急于求成,不寄希望于迅速见效的药物。

类似读诗治病的成功病例,不仅古代有,现代也有。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广西马山县加方乡有一位1928年就当教师的蓝姓老人,被几十年的读书教书生涯毁坏了健康,数年前的一场重病,又使老人的视力锐减,不仅看电视白茫茫一片,甚至连1米以内的人和物都分辨不清。他觉得自己成了废人,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孙子给他买回一本大字版《唐诗三百首》。书的字体虽然很大,但他阅读时依然十分困难,脸几乎要贴到书上才能看见上面的字。当时,蓝老师已经是85岁的高龄,记忆力的衰退,常使他头天背得滚瓜烂熟的唐诗,第二天又忘得一干二净。但他依然坚持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余下时间全部用来背诵唐诗。一首《长恨歌》诵读了一个多月后,终于被他背得滚瓜烂熟。五年后,一部《唐诗三百首》他能够背诵如流。背诵唐诗不仅使蓝老师身体健康状况大为改观,精力日渐充沛,而且他的听觉也有所回升,还可以一口气不歇息地走20多里的路。如今,年过九十的蓝老师又开始背诵《新编千家诗》。诵读中国古典诗词使他活得越来越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