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62

第62章 眼镜由来史诗说

眼镜,指的是用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简易光学器件,一般由透镜(镜片)和镜架两部分组成。

关于眼镜发明及使用的历史,一直众说纷纭。至今尚未确切地考查出它是由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明的。

清代乾隆朝的学者赵翼(瓯北),是我国较早探索眼镜历史沿革的学问家之一。他的探索成果不仅记录在他编著的随笔《陔馀丛考》中,还完整地表现在他写的一首“咏眼镜”诗歌里:

横桥向鼻跨,功赛补天罅。

相传宣德年,来自番舶驾。

内府赐老臣,贵值兼金价。

初本嵌玻璃,薄若纸新砑。

中土递仿造,水晶亦流亚。

始识创造智,不尽出华夏。

诗意畅晓明白。先说,像桥梁般横跨鼻梁的眼镜,有着弥补天赐视觉功能缺失的妙用。罅,缝隙,此处指先天视觉功能的缺失。次讲,眼镜并非中国本土的发明,系明代宣宗皇帝朱瞻宣德年间,与西洋人贸易时由海外传入的。刚传入时,不仅价值昂贵,而且只有少数接受皇帝赏赐的亲贵老臣才能获得。接着描述了眼镜镜片由单纯玻璃扩大为有用水晶磨制而成的演变过程,以及中国人由单纯引进到自己能够制造眼镜的历史。诗篇的最后两句:“始识创造智,不尽出华夏”,不仅反思了国人有碍科技发展的盲目妄自尊大,而且断然否定了关于眼镜系中国人发明于宋代,甚至汉代等说法。

眼镜刚在我国出现时,人称“爱逮”。有人根据宋代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有过“爱逮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么一句话,就认为眼镜在宋代时已流行于中国。赵翼经过考证后认为,宋代的爱逮只是尚未经过打磨的水晶石块,对着日光可以照亮暗处的字迹。既非后来的眼镜,亦非看字的放大镜。最多可以视作眼镜之发明及其用途在宋代已有萌芽而已。至于有人根据《淮南子·泰族篇》有“欲知远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则快射。”这样的记载,便以为“金目”就是“爱逮”,说眼镜发明于汉代,亦为古今学者所否定。淮南子所谓的“金目”,即深目,其实就是人们为了收敛目光,用硬纸或手卷成筒状,罩于眼上观察事物而已。

与赵翼同时代的李调元(雨村),是和纪昀(晓岚)齐名的大学者,他写的一首《艾鹏九惠眼镜歌》在当时脍炙人口:“箑令手生凉,镜令目生光,箑虽不离手,偶失亦无伤。镜若不在目,遂觉两目盲。岂真为镜盲,而视早茫茫。有则细字过,无则费参详。我有水晶镜,产自西海洋,巧匠琢磨成,日月来双眶。昨日出锦城。偶失青石坊,失镜如失目,遍求为彷徨。刻舟记旧痕,健步走踉跄。日中期不至,武阳聊停航。艾子城之南,命驾为此忙,知我目失恃,有如唇齿亡。出其痴叔储,倒赠倾箧囊。两目忽开朗,读书声琅琅。”

该诗活灵活现地记述了诗人在四川赴峨眉游历时,丢失眼镜后的狼狈情景,多亏好友艾元衡(鹏九)将其叔父备用的一副眼镜相赠,方才脱出窘境的全过程。

据说“咏眼镜”诗的创作,最早起始于明代,这与赵翼认为眼镜发明于西洋,明代中叶传入我国的观点不谋而合。有人认为,明代出家人浮石禅师的咏眼镜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关于眼镜由来、沿革的诗作:“老眼昏花无可商,幸逢一物出西洋,只知去翳无真法,岂料添明有妙方,额上带看分皂白,面前失视乱青黄,拈针不假求穿线,运笔何忧写隔行。助我临轩翻细字,好将钿匣自珍藏。”(见《高僧语录》)连出家人都戴上了眼镜,可见眼镜在明代已经很普及。

当然,也不乏唱对台戏的诗作。

“长绳双耳系,横桥一鼻跨”、“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只是在和戴眼镜的人开玩笑。而“白发几人非借力,红颜对尔独无情”却已经在幸灾乐祸了,认为戴眼镜者很难得到漂亮女子的垂青。写这诗的人大概没想到现代摩登女性会对墨镜情有独钟,几乎人人有一副。眼镜发展到现代,早已超越了它“助我临轩翻细字”的传统功能和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