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难忘岁月:余贻骥回忆录
14991100000037

第37章 1989年的北美行

应邀赴美国参加国际制浆化学会议

1989年5月,中国造纸学会应美国造纸学会的邀请,派我和钟香驹、杨懋暹三人前往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参加由美国造纸学会主办的国际制浆化学学术会议。在我们离开北京前,北京正发生政治风波,我们是怀着非常不安的心情,于5月29日离开北京前往美国的。这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是北卡大学造纸专业的台湾籍华人教授张厚民,应邀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造纸专业教授较多,张教授指导的该校中国博士研究生也多,会议期间,张教授和中国留学生分别举行宴会欢聚,但大家都关注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每晚都要看有关国内情况的电视新闻。会议结束后,几位中国留学生陪我和他们国内的教授到华盛顿参观游览了一天,我感到与我40年前到过的美国首都变化并不明显。

纽约市访友

会后与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发罗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女儿余晓青约好,她在纽约接我,先后陪我看望了在纽约的一些亲友,几位与我年龄相近的雅礼中学老校友钱太兹、张国勋、熊德树等接我在一家中餐馆聚会,他们中有开业医师,有联合国任职的退休官员,台湾退休海军官员,相别多年,偶得相聚,各话经历,饶有风趣。还有1948年我在上海送别去美留学的造纸老同事好友张驷祥,他到美后改学食品专业,长期担任洛特加斯大学教授,年过70仍担任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曾任美国食品学会会长,很有名气。我们相别40余年,他得知我在纽约的住址后,专门派车接我们父女去新泽西州他家聚会并餐宴,他与国内食品界有联系,相约在北京再见。在纽约住在热情但居室较狭小的内侄刘立奇家,小作停留会亲访友,随即去晓青学校所在的布发罗市。

纽约州立大学布发罗分校见闻

这所大学两万多学生中,亚洲留学生有三千多,国内大陆与台湾及其他地区各有千人以上。我大概是6月4日晚到达布发罗,国内发生了“六四”政治风波,因与北京电话联系线路拥挤,晓青6月7日才与北京家中通话,了解家人都平安,北京生活供应及社会秩序开始正常,并说我难得有机会重游美国,并有女儿陪同会亲访友,让我安心在美国多留些时日,不必急于回家。我与晓青商量,大体安排留住一个月。她首先让我了解和利用学校,她介绍认识了她社会学系的几位教授,晓青是他们喜爱的成绩优和人缘都好的门生,又知道我是40年前的留美研究生,都热情款待,邀请家宴,个别还叙谈特欢,留宿做客,非常难得。我造访较多的大学的图书馆规模宏大,藏书丰富,而且还可代向其他图书馆借阅本馆没有的书刊,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查询、复制等设施完善方便,四季保持恒温,通宵灯光不息,虽让我感到方便舒适,但也感到美国社会的奢侈与浪费。晓青的台湾同学孔祥明还开车带我去农场采摘草莓,同学童迈夫妇开车同游美加边境观赏了世界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访问了加拿大华人众多的多伦多市。市内汉字招牌的中餐饭馆、商店随处可见,中文报纸也有多家,据说不会英语的华人在多伦多生活基本可以只与华裔打交道,一般都不会感到不方便。

探望西南联大老师苏国祯教授

我在西南联大化工系的系主任苏国祯博士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即率全家到美国工作,那时我正在美国,特地到他登陆的巴尔的摩市看望过他,他后来长期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已退休。晓青为我安排到罗切斯特市(著名的柯达公司所在地)看望他,当这位81岁的老师看到我这个71岁的学生时,相互热烈拥抱致意,他亲自开车带我参观介绍罗切斯特大学校园的主要建筑设施,这所大学与柯达公司关系密切,也较有名气,美国名牌大学都经费富足,其毕业生赞助占很大比重。苏老师告诉我该校最近发生一件令人难忘的故事。该校有一位毕业生,一直在柯达公司工作,勤奋敬业,待遇优厚,但个人生活极为简朴,终身未买过私人汽车,也未结婚,平常参加校友会为学校募集资助时,往往最多掏几十元钱捐献,人们都认为他是个抠门小气鬼,但让人们感到惊奇的是这位不久前去世校友所留下的遗嘱,他竟然将其终生积累的全部遗产完全捐赠给其母校罗切斯特大学,我看到该校校刊也刊登了这一完全出人意料的奇人奇事,并表示了校友们对他的钦敬。

我在七月中旬单独由布发罗乘火车到纽约候机回国,内侄刘立根夫妇在车站迎接我去预定旅馆,傍晚刚到旅馆,在美长期工作的造纸老友高永祥闻信赶到会面告别,因次日一早我即离美,大家共聚了我离美前的晚餐。回国班机于晚11时到达北京,当时北京夜晚戒严,交通极为不便,女儿晓玲借了同事的车到机场迎接,从机场回家的二十余公里的路上,几乎见不到行人与车辆,我们的车大概经过了七八处戒严哨卡,都要停车由哨兵登车检查,看到我的出国护照,都予顺利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