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放松的女人最美丽
1501500000013

第13章 职场关系,有“度”才有“质” (2)

一位在工作上有见地的女孩,一次上班的时候,一位同事拿一个方案给看她,让她提一些意见,结果她细看后,把自己的见解和需要改动的地方全谈了,那个同事也确实感到收获很大。后来那个同事得到了重用后却对她一通踩。为什么?因为上面采用的部分,大多数都是她提出来的。所以人家才不感谢她,才把当做眼中钉。木已成舟时,你还能怎么样?

另有一位,女同事受了男朋友的气,向她一诉说,她会出头去骂对方不要欺负女生,更感到男孩儿人品有问题,建议女同事分手。结果人家两个后来和好如初后,搞得她里外不是人。其他同事说她脑子缺根弦儿,工作能力很强的她,升职机会总是轮不到她。一片丹心,却把别人对你的印象搞坏了。

如果她在人家闹别扭并发现男孩儿真相的时候,保持适度的沉默,适度的暗示,就够了。没帮,其实是客观地帮了。毕竟这种事儿外人是插不了手的,你是不能替代她表达恋爱态度的。另外,你又不是她父母,感情最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这算什么?

物理是指什么?可以理解为通俗地保持原来的物态。物理状态,可以理解为,人在职场,用不改变这个物理状态的能量,参与!

物理状态是,内在感情多热,表达出来的,都是节制的。老子的《道德经》,讲了很多东西,里面关于低调的言论很多。在职场上,《孙子兵法》不如《道德经》好用。《孙子兵法》太算计,精得让人警觉。老子很多东西,比如上善若水,一句话就把人际相处搞得柔而若无,柔若无骨,低处停留,这都是很高的。职场与人相处的智慧,可以多看看只有几千字的《道德经》。

不要误会我说的,我不是不要你坦诚,只要你收着点儿好意。在职场,好心办坏事儿人多了去了。

冷漠的热情,看似无知无觉,实则对方得到了关切。这就是物理状态的职场人际,松散而又联结,自己和对方都没有感到压力。

读社会心理学的有关著述,我理解的“从众”是一个中性词。而西方世界的人认为从众是坏的,没有个性的,这与他们崇尚的个性化人生有关。而在东方的一些国家,从众是好的,尤其在一个公司里,从众的很可能是个好员工,意味着愿意服从和遵守规则。

正面地从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妥协,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样才不会让那些智力都很好的协作部门看低。《杜拉拉升职记2》中,有一场戏描写的就是相处的艺术。新提拔的小区经理,非常努力,结果却被孤立了,成了手下所有人的对头。但是结果是,杜拉拉和大区经理一起,把这事儿给摆平了。

而那些一起从众的手下,都灰溜溜地接着做这个小区经理的手下。这样的从众,就算给自己找不自在的从众。就是小区经理不找后账,自己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时地紧张一下。这又是何苦呢?

如果碰到有人联络你,反自己的上司,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这样做:那就是如果没有反成,能够离开得漂亮,有更好的下家。但话说回来,这样的下属,如果因这种经历走向新公司,谁当领导都会有疑问,会不会也反我?

在一个集体里,独善其身,很容易被边缘化,正常的“同流合污”就是正面的从众,这样的人际松驰一些。比如,大家要一起出去吃饭K歌时,就你不去,就显得各色,不次次参加,但能多数时候和大家一起混一下,就不会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

从众是大家都舒服自己也舒服的一种状态。工作其实都是各司其职,而中场休息间的一些细节,吃着同样的饭菜,更能让大家感到是一体的。

公司发生的事情,都知道不和同事议论,有时实在闷不住,就和密友八卦一下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事情本身涉及你个人,又是特别负面的,尤其是让人感觉你的智力和情商都有问题的事情,倒不必说来说去,只会让密友有你原来不过如此的感觉。记住,再好的密友也不是亲人,不会血浓于水。

某女在工作上被人黑了,气得她要吐血。因为那人是她亲手招进来的,她以为是嫡系,说话也随意一些,可那女的居然偷偷把她在网上对上边发牢骚的聊天记录打出来交给了上司。本来电脑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结果却成了铁的罪证。她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辞职。

她愤愤然地和女友诉说,女友只感到她的脑子被门夹了,太没有智商了,也就从此看低她,不再那么亲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女孩没有做好“印象管理”这个工作,把自己的形象在别人面前亲手破坏了。好的“印象管理”是把自己做错的小事儿,拿出来和别人分享,以使自己在抬高自己的时候更可信。但如果你把最坏的事情和别人讲,那你还能有什么可能抬高自己,你的智商都那么低了,还能高到哪儿去?

古语也有“近之则不逊”一说,太近了,把对方当成自己人,太近了后,就是你没有说自己的负面的事情,别人对你的尊重也会减少。何况你又把自己那么不好的事情与人分享。

无话不谈这个成语,并不是真的要你无话不谈。一些自己做得遗恨丢丑的事,不必全说。这个世界上毁你的人已经不少了,你还要亲自毁一次自己?

曾经看过一则国外的小故事,就是每当发生让主人公焦虑的问题时,她会问自己,10分钟后这件事会怎么样?10天后这件事会怎么样?10个月后这件事会向哪个方向走?10年后呢?每当这样一想,所有的纠结就会解除,因为这样一衡量,就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了。

焦躁的你也许感到10分钟的时间太长了,那么就用3—3—3……选择法好了。当一件事发生后,在选择发出态度和言论之前,先想想,3分钟后会怎么样?3小时后会怎么样?3天后呢?3个月后呢?3年后呢?OK,如果你感到这样还是烦,那就以3分钟、3个月、3年这三个段位想一想,就可以决定了。

某友认为这个方法,对她这种急性子来说,非常好用。现代人被快速推着向前走,又有哪个人是好性子的呢?

有一次,某女刚上班,就发现自己的液晶电脑屏被换了,她是有记号的,所以一下子看出来被谁换了。她当时就感到气结,有这么干的吗?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她想当场揭穿这个可耻又可笑的小人。但是,她想,如果我骂了她,电脑显示屏3分钟后就可以回到我的桌子上。3个月后呢,这个人也可能成为自己身边最大的小人。3年后呢,如果自己一直在这里发展,这个显示屏事件,自己的冲动大骂,就会成为不理智的一个借口,而成为进阶的障碍。

这样一想,她不动声色地坐下了,然后发了一条短信给那个智商显然不怎么样的女孩子:“中午我请你吃饭好吗?”在中午的私下空间里,她玩笑似的陈述利害,让那个女孩子乖乖在晚上神不知鬼不觉地又换了回来。什么也没有受到影响。

另一女子,在做编辑时,因为压不住火,在开会时当场就和抢了她培养的作者的同仁吵了起来。这种发作,不管你占多大的理,都会因为发作的态度,而影响观感,直至以后的进阶,因为会被当成易冲动易激惹的性格,而被排除在进阶外面。其实她完全可以在私下里交换一下意见,把事情圆融地解决的。

这还是小事。当碰到一些大的选择时,比如有新的工作选择时,左右为难时,或者多个诱惑出现的时候,用这个3—3—3……法则,都会让你减少焦虑和纠结,更会少一些冲动。现代人的情绪里,负面的能量偏多,面对的压力和诱惑也多,而人在选择时,选择本身就会让人有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我在面对同时到来的几个大选择时,也会从心出发,如果我选择了这个,3天后、3个月后会如何?3年以后会怎么样?如果我选择了那个,3年以后会怎么样?这样一想,一目了然,就可以放下眼前的利和得,而做自己内心最喜欢的那件事情。至于别人的说三道四,那是别人的事情,如果别人想说,你做什么他都会说的。

用一点儿非常简单实用的小法门,能减低一些焦虑,能让工作和生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