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妃子
15015800000027

第27章 孤寂晚年,后人评说

汉成帝在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汉成帝崩逝后,王太后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死后,葬于成帝陵中。

班婕妤墓位于延陵东北约600米处,有汉成帝班婕妤墓,当地群众称为“愁女坟”或“愁娘娘坟”。班婕妤是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姑母,她博通经史,为人端庄大方,常作赋抒发伤感之情。留传今日的还有《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成帝死后,她以婕妤的身份守园陵,死后陪葬于延陵附近。陵高14米,呈复斗形,陵基周围曾出土云纹瓦当和其他汉代砖瓦残块。

班婕妤的一生,从繁华到萧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代帝王后宫嫔妃们的普遍人生境遇。她们或许凭借才华美貌,能赢得帝王的一时喜爱或宠信,但终会因人老色衰或其它种种原因而被无情地抛在一边,渐渐被忘却。更言之,班婕妤的生命历程,也是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

班婕妤就是众多不幸而无奈的女人中的一个,在长信宫中耗尽了生命的光彩。最后,历史记住了班婕妤的贤良淑德,称赞她、同情她,可作为一个女人在现实中得不到家庭的恩爱和自由的生活,后世的肯定对她又有多少意义呢?

晋朝顾恺之在他所画的《女史箴图》中,描绘了西汉成帝与班婕妤同乘一驾肩舆的情景,图中人物宛然,细节体物精微,所画妇女尤端庄娴静。“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可见图画本意在劝导嫔妃们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为鉴。班婕妤成了妇德的某种化身。梁代的钟嵘《诗品》中评论的惟一女诗人班婕妤:“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汉代宫廷中的美女数目,扩张到四万有余,创造中国历史上宫女人数最多的纪录,不但空前,而且绝后。班婕妤算得上一个出类拔萃的才女,但宫廷女子的作用本来就是讨皇帝的欢心,是否有才倒不重要。才女固然有些许妙文传世,然而总是有点让人敬而远之。会做诗的班婕妤,终是敌不过会飞舞的赵飞燕。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又未尝不是为此所害。

冷宫中的女子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被忽视的群体。她们原本生活在聚光灯下,有着令人羡慕的前途,如今却生活在远离阳光的冷宫,很少有人去关注她们的苦闷、寂寞、无助与凄凉。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其三)》就写了长信宫的秋天:“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每天天明时分,长信宫的女人们开始持帚清扫庭院,然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就只能与团扇为伴了。她们动人的容貌没有人欣赏,连自由都丧失了,还不如空中的寒鸦幸运。女人们羡慕地看着寒鸦,想象它们飞越皇上所在的昭阳殿上空,那里曾经有她们的梦想、憧憬和君王往日的宠爱。无奈的是,这些美好都一去不复返了,唯有想象,才能让冷宫重新照耀一些回忆的阳光。

§§绝世美人成女奴——淑妃冯小怜

从北魏分蘖而出的南北朝北齐高氏王朝,就是一个短命王朝,共历六帝,28年。高氏一门仿佛中了魔咒,王朝短命,君王昏暴,几代帝王都没有活过40岁。大概是天谴吧。也有历史学家分析高家患有家族性遗传精神病,代代相传,不能自控。再加上不受约束的权力,其行为就更加放诞,不可思议。一个比一个接力赛似的为所欲为的荒唐悖逆、乱伦、淫荡、嗜血,贯穿了这些帝王们的全部人生。行径几与禽兽同,就连他们的母亲娄太后也痛恨的大骂道:“英雄的父亲怎么生出这些禽兽儿子!”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北齐王朝的灭亡,非天要亡,而是历史淘汰的必然结果。而高家妇女们的下场,则一个比一个凄惨,不是出家为尼,就是血溅香魂。更有胡太后、穆皇后坠身青楼,冯小怜为奴作婢。这些帝王之家如花似玉的绝世美眉,留给后世的是惊世的哀伤和绵绵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