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妃子
15015800000078

第78章 后妃生怨,备受冷落

天津是婉容成长的地方,乃是她熟悉的世界。出宫后的婉容行动自由多了,不再萎靡,而是精神焕发,如鱼得水。婉容追求时髦,她一改宫中的装束,换上了时装旗袍和高跟皮鞋,还烫了头发。文绣见了,也想把头发剪成短发,但不敢自作主张,请示了溥仪。溥仪那天高兴,痛快地答应了。文绣剪发后,还特意到溥仪房里让他看看,这证明文绣对溥仪还是非常在乎的。

婉容是上流社会出身,生活奢华,又追求西化,对于购买昂贵首饰、做高档时装、吃燕窝海参等消费,视为家常便饭,刷卡时连眼都不眨一下,自有溥仪在后边拎包买单;影响所及,使贫家出身的文绣心里大受刺激,溥仪是你老公,他还是我丈夫呢!于是两个人暗暗较劲,你今天买一根针,我明天买一根线,哪贵咱挑哪,几个月下来,两个人常常是买了又买,管它有用没用,反正买回来再说,务求痛快一时。以致这种物质刺激后来竟发展成婉容、文绣之间争宠的手段。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称之为“竞赛式的购买”。

婉容与文绣闹得如此水火,溥仪却不居间平衡,总是偏袒婉容的多,指责文绣的也多,甚至不许她在公开场合露面。

早在清宫时,溥仪一有出宫的机会必定把后、妃带在身边。到天津以后能随便上街了,逛商场与下馆子,便成了溥仪一家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溥仪往往是把文绣孤零零地丢在家里,而只带着婉容。他们两人把天津的大商场,及不少游乐场所等能吃、喝、玩、乐的地方都跑遍了,形影不离地尽情欢乐。愈是这种时候,文绣愈是深深感到孤独和痛苦。

溥仪不出门的时候,也常让饭馆送饭到家,每次都与婉容对饮大嚼,而不让文绣上桌,文绣活像个受气包,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仿佛她是这个家里一个多余的人。连溥仪的妹妹们在静园聚餐,文绣也不得靠前。据七格格韫欢说:她只能偶尔望见文绣“无声的侧影”,“就连搭话的机会也不可得了”。可以想见,婉容越得意,文绣越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遂使文绣与溥仪之间的感情愈来愈坏。因为文绣认为她是被欺负的弱者,溥仪没有尽到保护她的责任;而在溥仪这方面,则认为她不甘居于妾的地位,有意与他为难。

那几年,溥仪与租界地的英、法、意、日等国的领事或驻军司令官,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收到各国驻津领事形式不同的邀请。那些鲜红而又烫金的漂亮请柬,无一例外地都写着恭请皇帝陛下和皇后陛下,出席阅兵典礼、晚宴、婚礼和舞会等,优哉游哉,快乐非凡。文绣则像个局外人,似乎永远没有资格登上大雅之堂。

如果说拘于礼仪和囿于尊卑,文绣才不得升堂入室,那么溥仪向臣下、亲族颁赏,文绣应该有份,但事实并非如此。查阅溥仪在1926年一年内的赏赐纪录,在受赏的人员中,有前清的老臣;有现职的军阀……甚至太监们也一个个都有赏赐,唯独文绣没得过任何一样物件的赏赐。当婉容今天拿了御赐的首饰,明天拿了皇帝赏给的黄丝围巾,后天又取走了溥仪新购进的带宝石的话匣子,春风得意地谢恩而去时,眼睁睁瞅着这一切的文绣,怎能不感到透骨穿心地寒冷?

颁赏没有文绣的份,进贡却是少不了她。据资料记载,1928年旧历九月婉容过生日,接受“千秋贡品”无数,其中也包括文绣进贡的“燕席一桌”,外加烧鸭一对,饼干两匣。可是,轮到文绣过生日,却是冷冰冰的,甚至连溥仪的一句问候话也没有。

有一天,文绣外出回来,在院子里吐了一口唾沫,凑巧婉容正坐在旁边,便生了疑心。要求皇帝对文绣当面斥责,溥仪偏信一辞,训斥文绣一通。文绣痛不欲生,企图自杀未果。

溥仪如此厚此薄彼,文绣无处申诉,异常苦恼。就把自己的怨恨写在一篇篇短文中,她曾在一篇文章中自比为“悲鸣婉转”、“奄奄待毙”的“哀苑鹿”。溥仪也承认:“差不多我总是和婉容在一起,而经常不到文绣所在的地方去。”文绣诉说:“鹿在苑内,不得其自由,犹狱内之妃,非遇赦不得而出也。”

溥仪对文绣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固然有政治原因,但也与溥仪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腐朽思想有关。当初他关心文绣的学习和长进,并非希望她出人头地成为学问家,而是一种闲散时的消遣。实际上他需要的是俯首贴耳、唯命是听的豢养在御园中的囿鹿。虽然清宫家法极其严酷,但单纯的文绣在内心深处常常祈求一个跟皇妃极不相称的东西——自由。她希望能像普通人一样过普通人生活。但这种正常合理的要求在帝王之家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当溥仪发觉文绣许多逾矩越轨的想法后,即生反感之心。因此在后妃之争中,他明显地偏袒婉容。为了减少虐待,文绣多数是逆来顺受。但这仍不免遭受溥仪的责骂、羞辱:“古来无你这等人!清朝二百多年无你这不知礼之人!”

1929年农历除夕的晚上,文绣起而抗争,在薄情与冷酷之中,她以一个弱女子的哭闹来表达她的呐喊。此时,溥仪与婉容正在寝宫嬉戏,有太监奏报,淑妃用剪刀捅向自己的小腹。溥仪生气地说:“她惯用这伎俩吓唬人,谁也不要理她。”如果说以前他待文绣只是感情上的差异,这时他对文绣已是恩断义绝了。溥仪并写诗一首赠给她,实在是挖苦她。他把文绣(诗中作蕊珠)描绘成一个发了疯的女人:

岁维己巳甲子之日,蕊珠女士破晓突起,自撕其唇,且骂己为狼狗,拔其青丝之发,血淋淋然如遗尿。众趋视之,则犯吼若牛声,目眦尽裂,黄牙全张,掷桌上之镜台于女仆之额间,洞见脑髓,众悉奔避而蕊珠女士转寂然也。

耿耿星河欲曙天,蕊珠女士常自怜。

暗掩珠扉泣如雨,孤灯将人意绵绵。

文绣郁郁寡欢,整日以泪洗面,在她自称为“监狱”、自度是“囚居”的九年之中,文绣心灵所受的创伤,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溥仪不但把她单独放在冷屋子中不予理睬,无视她的痛苦,还时不时作一些残酷无聊的打油诗以取乐,从精神上折磨她,从感情上蹂躏她。在此仅举一首,以斑窥豹。如溥仪所作的打油诗《蕊珠女士自述》:

蕊珠女,坐空房,自怨自叹。

想起来,我的脸,好不惨然;

长得像,母螃蟹,黑暗如烟;

我好比,卵中黄,腥臭硬坚;

我好比,狗失群,摇尾乞怜;

我只好,爬进去,收藏起我的小金莲。

简直有些下作,有失水准。在这样的环境里,文绣常常有种莫名的伤感时时向她袭来,她患了严重的失眠症和神经衰弱。生有何趣?虽多次自杀,均未遂,但她这种消极反抗从未停止过。溥仪怕影响皇家声誉,就加强对文绣的监视,另外派人请她的胞妹文姗进宫开导她。原来,文绣入宫二年后,妹妹文珊也出阁嫁给了庆亲王载振的二儿子溥锐,载振是晚清权势极大的军机大臣之子,家私殷厚。早前曾买下位于英租界内原属太监小德张的一处房产,1925年前后全家搬到天津。因此文珊常来看望二姐。文珊的丈夫溥锐是个纨绔子弟,到处演唱花面戏,不务正业。溥锐原配是蒙古王公那桐之女,文珊是他的侧室,这种夫妻感情自然好不到哪去。姊妹俩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不由得互诉苦情。

后来,文珊把一个叫玉芬的女人带到了文绣的身边。正是玉芬的到来,才使文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