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雄兵利器
15021700000022

第22章 歼击机

歼击机又称战斗机,主要用于歼灭敌方空中目标并夺得制空权的飞机。歼击机除了与敌人的战斗机进行空战外,还负有拦截并打击敌人轰炸机、侦察机、强击机、武装直升机以及巡航导弹的任务。

歼击机

歼击机是发展最早的军用飞机。最先创造歼击机的是法国人,他们在木质飞机上安装了机枪,用于在空中和敌人的飞机较量。后来,又有人把小口径火炮搬上飞机。这就是最原始的歼击机。这种飞机的飞行高度最高才达到6000米,最大时速仅为200公里,一般在数十公里之内。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促进了歼击机的发展,时速一下子提高到700公里,飞行高度也提高了一倍,达到了12000米。机壳改为金属结构,起落架能够人工放、收了。飞机上的武器是专门制造的,口径小、重量轻、发射速度快。一架歼击机,最多可装备8挺机枪和数门航空炮。另外,还装有无线电通信设备、机载雷达等,供飞机与飞机和飞机与地面之间的通信使用。60年代中期,歼击机的研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发达国家的先进歼击机改成了喷气式飞机发动机,飞行速度超过了音速,爬升高度达到了23000米。飞机上的武器装备则由航炮、机枪换成了各种各样的导弹。

歼击机的技术发展方向总是受战争的制约。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印巴战争中,由于防空雷达、地空导弹和空空导弹击落歼击机的战绩非常明显,歼击机不再向速度和高度上发展,而是改为向低空、超低空、低音速等方面发展,以便提高歼击机突破雷达防御的能力。如著名的美国F-16、法国的幻影2000、英国的海鹞等战斗机,在中、低空,转弯、迅速爬升、突然加速、减速等方面表现出了超强能力。这些既是高技术的体现,又是现代歼击机研制的发展方向。因为,这些技术能够躲过雷达跟踪和导弹寻的。

中国歼击机的生产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开始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所属的第一飞机制造厂仿制美国的“霍克”Ⅲ型飞机成功,代号为“新霍”Ⅲ型飞机。该种飞机木质结构,单座,发动机功率为745马力,最高时速388公里,飞行高度8168米,航程930公里。第二年,又仿制成功了苏制E15飞机,结构、性能与“新霍”Ⅲ基本相当。这些飞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之时,把主要工业设施都破坏了,飞机制造厂是重点破坏目标之一。新中国政权从国民党那里接收下来的是一个破烂摊子。所以,歼击机的生产已经不具备条件了。最初建起的飞机工厂只能搞歼击机的修理,1955年初,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和仿造他们准备淘汰的机型——米格-17型歼击机。我国自己研制飞机,是从一个个零件开始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制成功了第一架歼击机。经过试飞,证明质量和技术性能都符合设计要求。1956年9月8日,飞机通过验收。并被定名为56式歼击机,后来改名为歼-5飞机。通过验收后,该机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我空军作战部队。

中国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50年代末,根据中央的决定,航空工业部门开始仿制超音速歼击机。不久,又决定研制更新型的歼击机。飞机技术人员和航空工业专家,克服了材料缺乏,资料不足等多种困难,终于在1966年完成了研制工作,制造出了合格的超音速歼击机。经飞行试验,证明技术可靠、性能良好,可以作为新一代战斗机装备部队。于是,这种飞机被定名为歼-6.在歼-6之后,又研制出了歼-6Ⅲ、歼-6甲、歼侦-6、歼教-6等改进型飞机。

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我国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又研制出体现高技术的新型飞机,这就是歼-8系列飞机。这种新型飞机,不仅装上了导弹等攻击性武器,还安装了完善的电子设备、火控系统等,实现了全天候、全环境、全空域飞行控制、自动驾驶等。机上的搜索、瞄准、操纵、射击、拦截、制导等设备,都具有高度现代化水准。该种飞机不仅能够作超高空飞行,还能在低空、超低空中完成突防、拦截、攻击等作战行动。歼-8系列战斗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在歼击机的研制中接近甚至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

歼-5型歼击机

歼-5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造的前苏联的米格-17歼击机。歼-5歼击机样机及主要技术是前苏联专家提供的,在试制的过程中,苏联专家也给予了指导,但是,材料、设备、工艺和总装等,都是我们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搞的。

到了50年代,飞机制造不能再沿用木质结构了,早在40年代末,美国等发达国家就研制出制造飞机的新材料,前苏联提供的米格-17样机也是合金材料制造的。可是,当时中国的钢材冶练技术还很落后,哪里有什么合金材料?除了材料技术之外,中国的发动机技术、焊接技术等也都十分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

功勋歼击机刚刚从战争环境下解脱出来的新中国,仍然保留着战争年代的优秀精神,干什么事情都像战斗一样,不怕牺牲、全力以赴。在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就是发扬了这种精神。所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研制出了制造歼击机所需的材料、发动机和相关设备,中国人用自己的技术,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加工,终于在1956年7月13日完成了第一架歼击机的仿制工作。

仿制的飞机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飞行,证明质量可靠、性能良好,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于是,被正式命名为歼-5型歼击机。从此,人民解放军空军有了国产的歼击机。该机具有40年代末的技术水平,它的最大时速达到了1245公里,属亚音速;最高升限为16600米,最大航程1850公里。战斗起飞重量5909公斤。机上装有23毫米口径航炮2门,37毫米口径航炮1门。具有较强的空战性能。

歼-5试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之后,不仅改善了空军的装备,还使我国的航空工业开始了新的制造歼击机的历史。该机的试制成功,说明我国具备了制造较先进的战斗机的能力。

歼-5装备我空军部队后,多次参加空战,数次击落敌人高空侦察机和其他作战飞机。比如,1963年6月19日,国民党空军派出一架代号为P2V-7的电子高空侦察机到江西一带-侦察。我空军南昌驻军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王文礼驾驶歼-5甲飞机将该机击落。又如,在1967年4月24日下午的“桂南空战”中,我空军部队一举击落两架F-4B战斗机,其中有一架就是由歼-5飞机击落的。

歼-6型歼击机

歼-6是我国于60年代研制成功的超音速轻型歼击机。该飞机可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制空权,还可以完成对地支援任务。

歼-6飞机的动力装置是2台WP-6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其最大推力为2×2600公斤,加力推力为2×3250公斤。该飞机的机体数据是,机翼翼展9米,机长12.54米,高3.89米,机翼面积25平方米。空重5400公斤。性能数据是:正常起飞重量75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为每小时1450公里;最大爬升率为每秒180米;实用升限为17500米。航程2110公里;续航时间1小时43分;起飞滑跑距离515米;着陆滑跑610米。从飞机的整体结构和性能看,该飞机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推重比大、机动性好、结构简单等特点,这些特点使该机适合于近战,也便于维护与修理。另外,该飞机的机载设备具备60年代的先进性,有雷达测距器、无线电高度表、通信电台、陀罗磁罗盘、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等。其他仪表还有,领航仪表、发动机仪表、飞机附件仪表等。机载武器包括,航炮3门,机翼下可挂空对空导弹、火箭、炸弹等。

歼-6飞机于60年代中期装备中国空军部队,成为主战飞机。该机在援越抗美和保卫祖国领空、拦截国民党空军侦察机和空中挑衅的行动中,立下大功。据统计,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我空军部队使用歼-6战斗机,先后击落国民党军飞机14架,其中有美国提供的RF-101高空侦察机和先进的无人驾驶侦察机。

歼-6研制成功之后,不仅装备了中国空军部队,还无偿援助越南许多架。这些援越战斗机,曾经击落过美国的F-4等型号的军用飞机。

歼-6歼击机歼-7型歼击机

这是中国自己研制的单座、单发动机三角翼轻型喷气式战斗机。

该机机体部分的状况是:翼展7.15米,机长14.89米,机高4.1米,机翼面积23平方米。空载重量5275公斤;正常起飞重量7531公斤。机内载油重量208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2.05倍音速;实用升限为28700米,海平面最大爬升率为每秒180米。最大转场航程2230公里。

歼-7型飞机的动力装置为1台WP-7B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最大推力为4400公斤,加力推力为6100公斤。

飞机上的主要装备有,带武器瞄准计算机的平视显示器、搜索雷达、大气数据计算机、雷达高度表、多频道无线电通信系统、惯导和仪表着陆系统。武器装备主要有,30毫米口径机炮2门;机身下装置1个导弹发射架,机翼下设置4个导弹挂架。另有火箭发射器、炸弹等设备。

歼-7是70年代比较先进的机型,该飞机的设计很讲究外形和结构,其特点是,机身细长并呈圆筒状,机头进气道内装无级调节锥,后机身内置单发动机,机翼由悬臂式三角形中单翼,前缘后掠角为57度,下反2度。尾翼由悬臂式大后掠角单垂尾和全动平尾组成。

该飞机经过使用后,表明其性能可靠,具有机动灵活、飞行性能好、近战火力强等特点。在战斗指标的试验中,分别进行了空对空、空对地攻击,分别与4种不同型号的战斗机进行了空中战斗试验,结果都证明该机具有良好的战斗性能。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军用飞机又是体现高技术发展最敏感的工具之一,所以,在歼-7装备部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一些落后的方面,于是,根据使用部队提出的意见,又对歼-7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并生产出歼-7系列改进型飞机。这些改进型飞机主要是,歼-7Ⅰ、歼-7Ⅱ、歼-7A、歼-7B、歼-7ⅡA歼-7Ⅲ、歼-7M、歼-7H、歼-7P等。

歼-7Ⅰ的主要改进内容是,由原来的歼-7原型改进为昼间防空型战斗机。改进的技术要点是,机身左侧增加了一门机炮,以便加强近战火力;进气道调节锥由3级调节改为无级调节,改善了平飞加速性能;进气道唇口的圆弧半径由0.5毫米扩大到2毫米,改善了低速飞行时的气流流动特性,提高了起飞推力。

歼-7歼击机歼-7Ⅱ是在歼-7Ⅰ的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技术改进是,使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弹射救生装置,代替了前苏联的带肩式弹射救生装置,舱座盖由整体向前开启改为向后开启。前面的风挡玻璃固定,改装了涡喷-7乙型发动机,解决了工作中后机身温度过高的问题;着陆阻力伞舱上移到垂尾根部,腾出部分空间,增加油箱容积,扩大了作战半径。

歼-7Ⅲ是在歼-7Ⅱ的基础上改进的,改进后的歼-7,具有全天候作战性能,既有空对空作战能力,又有对地攻击能力。与该机的Ⅱ型比较,主要改进技术体现在配备了全天候雷达和较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机身重新进行了设计,更换了新发动机;装备了双管速射机炮;机翼下可挂多种型号的空对空导弹、火箭和炸弹;机内燃油量增加;为了飞行员的安全,加装了零高度、零速度火箭弹射救生座椅。

另外几种改装和改进的歼-7也各有技术特点,歼-7B型是出口型改进产品,主要是应用户要求,机翼下可挂法国产近距离导弹或中国产“霹雳”-2型导弹;还改装了先进的火箭弹射座椅;改换了涡喷-7乙发动机;改装了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仪表等。歼-7M也是为了出口而改进的产品。在改进的技术中,引进了7项电子火控设备,起落架进一步加强等。

歼-7战斗机装备部队时间不长,就经历了一次追歼敌人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战斗。1967年6月12日中午,美国空军一架无人驾驶侦察机飞入我境内。时速650公里,飞行高度18000米。我空军作战部队副中队长刘光才奉命驾驶歼-7起飞拦截。刘光才在用导弹未击中的情况下,加大飞行速度,以高于敌机400公里的时速近抵至距敌180米处开炮射击,终于把敌机击落。为歼-7战斗机增添了一页光彩的历史。

歼-8型歼击机

该飞机是由中国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产品,从1965年开始设计研究,到1969年提出了飞机原型机。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比歼-7各型技术水平更高的歼击机。试验成功并装备部队之后,又根据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和技术的发展,对歼-8进行了改进,并产生出系列改进型飞机,主要有歼-8Ⅰ、歼—8Ⅱ等型号。

歼-8型飞机的主要性能数据是(以歼-8Ⅱ为例):飞机全长21.59米,高5.41米,翼展9.344米,机翼面积42.2平方米;全飞机最大起飞重量17800公斤;空机重量9820公斤;飞机最大平飞速度2.2倍音速;实用升限20000米,最大航程2200公里。动力装置是2台大推力WP-13A发动机。

该战斗机的主要武器装备是,机身装有两门23毫米口径双管机关炮,机翼下可挂4枚空对空导弹。

歼-8飞机的机体和结构特点是,机体细长呈蜂腰状,机头圆形口进气,后机身内并置双发动机;机翼为悬臂式三角形中单翼;尾翼由悬臂式后掠的单垂尾和全动下平尾组成。采用可收放的前三点式起落架。这种形式,外观紧凑,结构合理,减少了阻力。

该战斗机交付使用后,经试验证明,具有速度快、升限高、机动性能好,并且能够全天候、全环境作战等特点。是我国空军保卫本土领空的有力战斗机种。

在歼-8飞机的系列产品中,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改进型号,这就是歼-8M型飞机。在主要技术性能上,歼-8M与歼-8Ⅱ型相近,但是,其最突出的改进是,装备了先进的歼-8Ⅱ雷达,能够上视,能携带可制导中程拦截导弹和发射之后不用管的导弹;可使用双杆操纵,大幅度提高了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配备了更先进的卫星定位——惯性组合导航系统和先进的综合电子对抗系统;改装了两台15千伏安交流电源系统;对部分设计结构也进行了改进。新改进的歼击机,机体寿命延长到了3000个飞行小时。

歼-8B新型歼击机改进型的歼-8M型歼击机,在战斗性能上的提高表现在,爬升速度提高到每秒190米,水平加速度达到了每23秒1000米。机载武器由以火炮为主转变为以导弹为主。配备的最新火控设备有,多普勒“甲虫”-8Ⅱ雷达分系统、平显火控计算机分系统、多功能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敌我识别系统、武器发射控制分系统等。这一系统具有先进的搜索、判定目标、自动发射、跟踪制导等性能,能够有效地完成自主导航、辅助导航、空中拦截、空中格斗、空对地进攻、控制和显示、系统综合等任务。还能使机载导弹达到“发射后不管”的作战要求。

歼8-Ⅱ歼击机在火力配置方面,改进型的歼-8M也有了明显提高。除了原有的火炮之外,还设置了7个外挂式武器装置,这些装置可携带空空红外导弹、反坦克子母弹、中程空空拦截导弹、空对地导弹等。在执行战斗任务时,歼-8M战斗机,可以采用多种作战剖面,如高空出航、高空投弹、高空返航时,载两枚PL-9导弹和1个1400升油箱和两个800升副油箱,可使作战半径达到1000公里;低空出航、低空投弹、低空返航时,可挂载8颗250公斤炸弹及两个800升副油箱,作战半径为350公里。中空出航、低空投弹、高空返航时,可挂载两枚P-27P1导弹和1个1400升油箱及2个800升副油箱,作战半径为600公里。这些数据都反应了歼-8M的战斗性能。

强-5战斗机

强击机是从低空和超低空打击地面、水面目标的作战飞机。强击机又名攻击机。它的主要作战用途是,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打击敌人行进中的部队、集结的敌群、防御工事、坦克、火炮阵地、雷达、舰艇、指挥中心、前线机场、交通枢纽等军事要地。

强击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法西斯德国创造的“闪击战”,充分使用了强击机。如,德国人闪击波兰、攻击前苏联边境地区、攻击撤退中的英法联军等,以及日本人袭击美军基地珍珠港等,都充分发挥了强击机的战术性能。那带着强大的呼啸声,从空中向人群俯冲的强击机,使一些缺乏作战经验的土兵丧胆。一个批次的冲击,足可以使一个团的步兵在一段时间内丧失战斗力。强击机的冲击,带来的不仅是密集的枪弹、炮弹,还有让人心惊肉跳的心理恐惧。正是由于强击机在空对地作战中的巨大作用,才使各军事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拼命发展强击机。

战后,强击机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支撑下,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强击机在二战期间主要是螺旋桨式飞机,到了50年代,都变成了喷气式飞机。速度和攻击能力都有了更大的提高。60年代,强击机又变成了超音速飞机,其速度更快,攻击力更强。70年代到80年代,不仅飞机的性能在提高,特别是武器装备更加讲究,各国都注重机载武器的威力、精度和杀伤效率。现代强击机则是在低空、超低空、稳定性、大威力、高效率等方面得到发展。比如,一些现代强击机具有优良的低空稳定性和操作性,可以准确地对地面目标实施有效攻击;有良好的下视界,可以搜索到更隐蔽的地面和水上目标;装备有高性能、大威力攻击武器,如火箭弹发射器、机关炮、精确制导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空对地导弹等。可以对地面永久性工事、厚装甲车辆、隐蔽的指挥中心、坚固的交通枢纽等,实施强有力的攻击。

美、英和前苏联等发达的军事大国,为了满足强击机在航空母舰上的起落要求,还在起飞和着陆等方面对飞机进行了专门改进,使飞机能够在短炮道起落,甚至发明了垂直起降强击机。

新中国的强击机研制比较晚。在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中,所使用的强击机都是花大价钱从前苏联购买进来的。为了适应保卫国家领空的需要,我国的航空工业部门,于50年代就提出了研制本国的强击机的要求。1958年,南昌航空工业公司提出研究设计国产强击机的意见,获得批准后,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艰苦努力。1965年,国产第一架强击机初步完成了设计定型,1968年又进行了改进。到1970年,首批强击机交付部队使用。中国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强击机。该机种被命名为“强-5”飞机。

强-5强击机是喷气式超音速攻击机。该机全长16.73米,高4.51米,翼展9.7米,机翼面积27.95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12000公斤,空机重量6950公斤。最大载油量5140升;最大平飞速度1.12倍音速。飞机的动力系统采用了2台加力推力涡轮喷气式发动机。使飞机的最大爬升率达到了每秒103米,实用升限为16000米;作战半径400到6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满载时巡航速度为800公里。

该机的武器系统主要是:两侧翼根部安装有2门23毫米口径机炮,各备弹100发。机身和机翼下各设4个挂点,可按多种方式组合的炸弹、火箭弹发射器、空对空导弹和副油箱等。可挂2个火箭筒或2×7枚90-1型火箭或2×8枚火箭弹。也可挂4枚50至250公斤的炸弹。还可挂鱼雷等重量较大的炸弹等。

机载装备主要有,导航雷达、控制导弹发射的计算机、电子对抗设备、目标搜索与识别系统等。

强-5机型研制成功之后,航空工业部门,根据军事斗争发展的需要,不断对该机型进行改进,先后生产出了改型的强-5机,如强-5Ⅰ型、强-5Ⅱ型、强-5Ⅲ型等。在改进型的强-5机上,不断增加新装备和更高效的武器。比如,增大了发动机的功率,使强击机的航程一下子提高了26%,低空作战半径增大了35%。还加装了全向告警器、干扰设备等,换装了新型射击轰炸瞄准具,提高了轰炸投弹精度。采用了压力加油,增加了外挂火箭和多种炸弹。更换了电子设备。还装备了红外寻的空中格斗导弹,使强击机具有了防备歼击机进攻的能力。改进型的强-5飞机,具有较先进的水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承担国土防御作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