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雄兵利器
15021700000026

第26章 核武器运载工具

核武器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核战斗部,一部分是投射工具,再一部分是指挥系统。这三大部分中,难度最大,最重要的是核战斗部。没有核战斗部,就不可能有核武器。但是,有了核战斗部,而没有相应的投射工具,也不能说是掌握了核武器。核弹的投射工具与一般炸弹的投射工具不同,前者要求投射距离要远、运行轨道要高、投射地点要隐蔽、投射攻击目标要准。在20世纪50年代,一般认为,远程战略轰炸机、中远程导弹、核潜艇是投射核武器的三大有效工具。可是,中国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确实还没有这些工具。所以,当中国的核试验取得成功之后,一些敌对国家的军事评论家声称,中国虽然有了“弹”,可是,却没有“枪”。其不言自明的道理是,中国虽然有了核试验技术,但是,却不能形成战斗力。

中国远程导弹其实,这是西方一些敌对势力的偏见,中国的决策者一点也不缺少战略决策智慧。他们非常清楚,仅有原子弹、氢弹,而没有把它们投到敌人那里去的工具,这还不等于废物?所以,在决定研究核武器的同时,就定下了研究核武器运载工具的决策。核武器的投射工具主要有,战略轰炸机、战略导弹、核潜艇等。战略轰炸机是通过远程空中运载,把核炸弹从空中投放给敌人的工具;战略导弹是通过导弹的运载能力,把核弹头投射给敌人的工具;核潜艇是通过水下发射,把核弹头投射给敌人的工具。这三项重要投射工具,都包含着尖端技术。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

早在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决定研究和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就开始考虑核武器的运载工具问题了。当时,在解放军炮兵系统成立了一支“炮兵特种部队”,担负使用导弹的训练任务。1957年12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解放军炮兵和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共同组建炮兵教导大队。该大队的任务就是为创建地对地战略导弹部队培训指挥和技术干部。

与组织导弹部队同步进行的是各种距离的导弹的研制工作。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造前苏联的P-2型导弹发射成功。尽管这是近程战术导弹,但却为我们研制中远程导弹提供了技术准备。又过了4年,即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比原子弹早4个月研制出中近距离的投射工具。

为了使未来的远程核打击力量早日形成战斗力和威慑力,中央军委于1966年6月6日决定,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构。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称为“第二炮兵”。同年7月1日,第二炮兵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办公。为战略导弹形成战斗力做好了组织准备。

在原子弹、氢弹试验过程中,我们同时在研制着中远程导弹,各项技术几乎与“两弹”同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第二炮兵领导机关成立之后,开始着手组建部队。1968年以来,先后组建起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地对地战略导弹部队。部队组建起来之后,先逐步建立起导弹发射阵地,我们的导弹部队和他们建设起来的阵地,正等待着自己的导弹到这里“安家落户”。

中国的中远程导弹研究人员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1965年底,有关部门为研制固体燃料导弹,提出了设计直径更大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意见,随后,他们根据设计方案,进行了电弧风洞等多项试验。试验证明这一设计是合理有效的。在试验室获得成功之后,开始向实用迈进。当年,中国第一台大型导弹发动机首次全程试验成功。1966年1月6日,中国第一枚地对地中程导弹实用试战略导弹获得成功。同年10月19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关于“两弹”的工作会议,他指出:“核爆炸成功之后,有人嘲笑我们有弹无枪,无非说我们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我们要用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舆论的挑战。”主抓核武器和导弹研究的聂荣臻元帅也说:“我们一定要争口气,把导弹、核弹结合好,让他们看看中国人不比他们少个脑袋。”同年10月26日,导弹核武器运抵发射场,战斗部和运载部进行了准确对接。27日,中国第一枚由导弹运载的核弹头从酒泉试验场发射升空,导弹运载着核弹头,在空中按指令轨道运行千余公里后,准确命中目标并爆炸。它表明中国第一代核导弹发射成功了。中国不仅有了“弹”,而且有了“枪”。从今以后,谁要敢对中国动用核武器,中国就用自己研制的“枪”把原子弹、氢弹射向对手。

中国中程导弹1970年1月,我国成功地完成了两级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的试验;1971年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枚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79年中国的战略导弹完成了分段设计,并开始进行综合试验。1980年5月8日,第一枚运载火箭在酒泉航天中心向南太平洋地区发射,弹头飞行数千公里后,准确命中预定地点。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

中国正在探索着各种运载工具的效能。1982年4月2日,中国使用固体推进剂,在地下发射“东风-5”型导弹获得了成功。又过了6年,中国在水下发射远程导弹也获得了成功。

地常规导弹发射这些历史的足迹,记载的是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研制出了曾经被美国和前苏联独霸并用来进行核威胁与讹诈的核武器,而且还研制出了先进的核战斗部运载工具。同时,还试验成功了使用这些工具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发射的技术。也就是说,中国不仅有了“弹”,也有了把弹放出去的“枪”,同时,还学会了放“枪”的各种方式方法。

中国从试验成功第一枚原子弹和试射成功了第一颗运载火箭之后,到8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初步的核防御力量。据日本一份刊物80年代中期刊登的报道称,中国有威力最大的战略导弹114枚。美国人在同一时期估计中国大约有核弹头300到400枚之间。据美国人猜测,中国的核武器有4种型号,即东风-2型、东风-3型、东风-4型、东风-5型。东风-2型为中程弹道导弹,核弹头当量为2万吨TNT,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属于弹道导弹。东风—3型射程大约在2500公里以上,使用液体推进剂,单级火箭发射,属中程弹道导弹。东风-4型射程在7000公里以上,携带核弹头的TNT当量为100到300万吨,属于远程弹道导弹;东风-5型导弹的射程可达12000公里,可携带TNT当量400到500万吨的弹头,属于洲际导弹。1980年5月,中国陆军和海军相配合,两次在太平洋地区进行发射,就已经向世界宣告,中国掌握了洲际导弹和它的发射技术。也就是说,中国有了世界上射得最远的“枪”,这种“枪”可以把核弹头打到12000公里以内的任何目标。

导弹攻击机核武器运载的另一种重要工具是潜艇,有了适当的潜艇才能进行水下发射。这种潜艇必须是核动力潜艇。核动力潜艇,吨位大、下潜深、航行距离远、水下生存时间长。因此,只有制造出核动力潜艇,才能具备水下发射的基础。当中国开始搞原子弹研究之后,毛泽东了解到核潜艇的作用时,就坚决地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分管国防尖端技术的聂荣臻元帅,于1958年6月起草了一份报告,题目是《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把潜艇放到了与原子弹、导弹同等重要的位置。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等重要领导,很快就批准了这个报告,并指示立即组织实施。

中央领导批示之后,任务下达到海军,当时的海军科研部部长亲自负责组织科研队伍,在人才、经费、资料等奇缺的情况下,开始了我国核潜艇的研究工作。他们采纳了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建议,首先进行流体力学、水动力学、结构力学等课题的研究,为核潜艇的动力打下基础。采纳了著名声学家汪德昭的建议,建立起水声研究所。还采纳了动力学专家黄义成的建议,建立起热动力研究所。核潜艇的研究工作拉开了序幕。

导弹核潜艇经过几年的准备,有了足够的理论基础,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决定,加快核潜艇和导弹驱逐舰等海军重要装备的研究。同年7月,海军提出了动力堆设计方案。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正式开始。几经反复,终于在1968年11月,由指定的造船厂开始建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1970年12月26日,核潜艇艇体下水,并开始进入核动力装置试装阶段。经过一年的试验,核反应堆运行情况良好。1972年,海军专门向中央打报告,请求批准核潜艇定型生产,并建议加快核潜艇研制。毛泽东圈阅了海军的报告。1974年8月1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研究,又有了一个新的突破。该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北约称之为“汉”级核潜艇。该艇长100米,宽11米,吃水8.5米,水下最大排水量5000吨。艇上装有一座核反应堆,驱动蒸气轮机带动一个螺旋桨。水下最大航速为26节。中国的核武器又多了一件运载和发射工具,即水下运载工具。这样,中国不仅有了防御敌人的最有力的“弹”,而且,有了从地下、地面、水中、空中向敌人射击的“枪”和运载工具。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的增强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