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报告
15026800000021

第21章 参考文献

[1]张清宇,秦玉才,田伟利。西部地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未来10年的生态文明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诸大建,何芳,霍佳震。(2011—2012)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中国35个大中城市和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5]罗伯特·杰维斯(Jervis, R)。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M]。李少军,杨少华,官志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9-206.

[6]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气候变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51-294.

[7]毕军。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12-16.

[8]陈桂生。低碳城市的公共治理系统及其路径[J]。云南社会科学,2011,(5):15-19.

[9]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1-6.

[10]付允,刘怡君,等。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44-47.

[11]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Z]。国情报告,2007,(29):1-5.

[12]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求是,2008,(21):19-24.

[13]连玉明。低碳城市的战略选择与模式探索[J]。城市观察,2010,(2):5-18.

[14]连玉明。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No。1[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124-160.

[15]连玉明。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No。1[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300-363.

[16]梁本凡,朱守先。中国100城市低碳发展排位研究[J]。经济,2010,(10):22-27.

[17]梁浩,龙惟定,刘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构建低碳城市的思考与建议[J]。资源与环境,2010,(3):398-401.

[18]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17-22.

[19]倪外、曾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5):38-42.

[20]秦耀辰,张丽君,鲁丰先,等。国外低碳城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459-1469.

[21]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85-89.

[22]王可达。建设低碳城市路径研究[J]。开放导报,2010,(2):33-36.

[23]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2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25]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0,(5):42-47 58.

[26]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7.

[27]张莉侠,孟令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7-94.

[28]赵继龙,李冬。零碳城市理念及设计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6上旬刊):99-100.

[29]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A]。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7.

[30]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31]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2]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M]。马杰,钟斌,朱又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3]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4]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5]联合国。21世纪议程[D]。巴西:里约热内卢,1992.

[36]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7]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8]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发展,2007,(2)。

[39]江泽慧。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0]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1]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2]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3]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44]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5]王玉梅。可持续发展评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6]吴风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7]许启贤。生态文明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8]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9]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0]章友德。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1]周林海。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2]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3]庄锡昌等。多维视角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4]E。库拉。环境经济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5]H。 G。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6]M。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7]M。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8]阿特金森等。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9]陈德敏。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60]陈英旭。环境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1]程声通。环境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2]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3]李建平等。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4]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65]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6]钱新。瑞士环保理念值得我国借鉴[J]。环境研究与检测,2012(1)。

[67]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