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122

第122章 走马观花得到的结论是靠不住的

美国一位自由撰稿人曾因为主观臆断闹了个笑话。

一次他被派到华盛顿工作,约翰逊总统的助手带他参观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当时总统不在,他便恳求在总统的椅子上坐一会儿,他全身靠在镶皮的座椅上,双手搁在扶手上,看见椅子前面有4个按钮——红、蓝、绿、白各一。他心想,这些按钮一定是可以联络国防部,克里姆林宫,英国首相宫邸的,甚或可以触发毁灭人类的核武器。于是他写了一篇有关这四个按钮的紧张刺激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了。事实如何呢?就在他的文章登出的那星期,《时代》杂志发表了一则简讯,报道了这四个按钮的用途:白色表示要牛奶;红色表示要咖啡;蓝色表示要汽水;绿色表示要清水。

我们不论看人、做事,都要有一种客观审度的态度。不要以点代面,错过了全面地、彻底地了解人或事物的机会。不被人慷慨激昂的大话或低声下气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而从他一贯的做人原则和做事方法来察识他的心意。同样,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行为道德上的缺失,就认定他百无一是,说什么话也都是别有用心。

对任何一件事,若是心里先存了成见,就是圣贤也可能犯错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就曾经错断了一桩案子,冤枉了好人。

朱熹在福建崇安做知县的时候,有个小民来告状说有一块祖传的坟地,被县里一个大户无端侵占,安葬了自家的先人。朱熹精于风水,知道福建是极其重视此事的,常有豪门富室见有好风水吉地,就欺压小民,夺为己用。

公堂之上,两家却各执一词,争执不休。朱熹道:“口说无凭,待我亲自去看个明白。”当下就带了一干人犯及随从人等,来到坟头。只见山明水秀,龙飞凤舞,果然是一个好风水上佳的地方。朱熹心里想:“如此吉地,难怪有人争夺。”暗自掂量,必是小民先人葬着,大户看着好,就起了贪心。

此时,大户先禀道:“这是小人家里新造的坟,泥土工程,一应都是新的,怎么说是他家旧坟?相公一看,便自然明白。”小民道:“上面新工程是他家的,底下却有老土。这原是我家里的,他强占了刚起的新坟。”朱熹叫取锄头铁锹,在坟前挖开来看。挖到松泥将尽之处,“当”的一声响,把个挖泥的人震得手疼。拨开浮泥看去,乃是一块青石头,上面依稀有字,刻的本是小民家里祖先名字。

到这里事情似乎已经真相大白了,朱熹起身回县衙,把坟断归小民,把大户问了个强占田土之罪。小民口称“青天”,拜谢而去。

朱熹断了此事,心想:“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他深为得意,岂知反中了奸民之计!原来小民诡诈,把朱熹的脾气摸透了。他看那家大户坟地的风水好,于是定下一计,把青石刻了字,偷埋在他家坟前,然后再告此一状。地下先做成的圈套当众亮出来,朱熹岂能不信?何况从来只有大户占小民的,哪曾见有小民谋大户的?所以晦翁一挥笔就下了定论。

那大户受冤,心里不服,到上边监司处再递了状子,仍发崇安县审问。朱熹更加恼怒,一发狠,便勒令大户迁出棺柩,把地给小民安葬祖先。如此结果,惹来外面许多知情者的非议,也有风吹到朱熹耳朵内。他反认为这是大户力量大,人们都趋炎附势所致,慨然叹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终不可行!”遂弃官不做,隐居本地武夷山中。

这本是件不折不扣的冤案,在此案中,若说朱熹有意,他并没收受贿赂,偏袒一方;若说他无意,可他心里却先有了一定之规,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为富的定然不仁,有色的必然无德,这种道学,不是人生的实际学问。人不可无正直之心,但是世事是复杂的,在全面的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之前,先不要急着下结论。

有这样一个故事,来自一位外国朋友的亲身经历: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去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当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到处都是荒凉破落的庄园,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惰混日子的景象也找到了:一个满脸乱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小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的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变成为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心怀偏见是人际冲突的常见的原因,如果我们对别人多一些了解,人世间就会多一些宽容与友好。

如果说道听途说的不可靠,我们大家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那么,亲眼所见的就一定不会有偏差吗?若只心浮气躁、走马观花地看一眼,就难免被成见所误,不能客观地评论人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