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123

第123章 把事情做踏实,光是“想当然”不成

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会有这样的言论:干这一行挣钱最快;他是个新手,没人帮肯定摔跟头;这个项目前景不好,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不会成功;已有人靠这个发家,再不跟上就晚了。如此等等。他们的说法有严密的理论支持吗?没有。那么经过事实的检验了吗?也没有。之所以这么说,凭的只是一种直觉。

我们认识事物,总有一定的思维框架,这来自外界的影响和以前经验的参照。它们是有用的,但是,又可能使我们用它来对照复杂的对象时,陷入想当然的错误。所以,当你在作一项决定之前,一定要注意这与现实是否合拍。

20世纪90年代,“要练字,找席殊”的广告语声名远播,“席殊”成了习字产业的第一品牌。就在席殊的书法函授班办得火热之际,席殊发现,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习字事业再往前拓展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学习书法的人开始逐渐减少,在低谷期到来之前,他要赶快寻找下一个发展目标。于是,席殊匆忙决定投资酱油厂。

“习字大王”席殊居然做起了酱油生意,并且立志要将酱油卖到大江南北,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但席殊却固执地认为,酱油是老百姓天天都需要的东西,做起来会有更大的赚头。而且,那个时候全国酱油中还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他觉得,“席殊”在习字领域是第一品牌了,他知道如何操作有杀伤力的广告,他要把“席殊”这个品牌延伸到其他行业中去。

可是,席殊并不清楚“酱油的内幕”,等到染指酱缸,就像掉进了无底深渊,为了挽回败局,他只好不停地往里投钱,直到500万元投入了这个大酱缸,也仍不见起色。在实验室里做出的酱油样品,颜色好,味道好,还评上了几次国家金奖。但一投入大批量生产,就完全是两回事了,无论怎么折腾,就是折腾不出预想中的酱油来。最后只好惨淡收场。

席殊的思路并没有问题,酱油是中国人一日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关键是在既没有技术优势又不清楚行业内幕的情况下,光凭一腔热情能不能就把事办成。当大家都不遗余力地鼓吹创新和尝试的时候,只是不知谁能为没经过严密论证的创新负责?

营销学中有个经典的卖鞋故事。对此,很多人以偏概全,误导读者,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故事的大意是:鞋厂的两个营销人员到非洲一个原始部落去推销,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一个人很沮丧,说这怎能把鞋子卖出去呢?另一个却很高兴,说正好可以把鞋子卖给他们。

绝大多数的营销书,都表达这样一个观点:第二个营销人员才是好样的,眼光独特,能看到事情的光明面,把不可能经营成可能。

现实真的如此吗?大多数人虽然不很聪明,但也不会很愚蠢。大家都不做,自然有其中的道理。所以,切不要以为“世人皆醉我独醒”,只有自己聪明,独具慧眼,能创新,能发现新大陆。你发现的东西,也许人家早发现了,只是证明不行才放弃了。

对待新领域、新行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没有搞清楚之前,既不要否定,也不要肯定。不能说大家都没做就肯定不行,也不能说大家都没做,是正好给我留着呢,只等着我去做。经过了广泛的、详尽的调查之后再做决定,才是正确的态度。

美国肯德基炸鸡早已为国人所熟悉,但对它是如何打入中国市场的,知道的人却不多。肯德基打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预测。

起初,肯德基公司派一位执行董事来中国考察市场。他来到北京街头,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流,穿着都不怎么讲究,就报告说,炸鸡在中国有消费者,但无大利可图,因为中国消费水平低,想吃的人多,但掏钱买的人少。由于他没有进一步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仅凭直观感觉、经验做出预测,被总公司以不称职为由降职处分。接着公司又派了另一位执行董事来考察。这位先生在北京的几个街道上用秒表测出行人流量,然后请500位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品尝炸鸡的样品,并详细询问他们对炸鸡的味道、价格、店堂设计等方面的意见。不仅如此,他还对北京的鸡源、油、面、盐、菜及北京的鸡饲料行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经过总体分析,得出结论:肯德基打入北京市场,每只鸡虽然是微利,但消费群巨大,仍能赢大利。果然,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店开张不到300天,就赢利高达250多万元。

有时候,对事情的直观印象,和事物的真实面目总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把事先的准备工作落到实处。为了少犯错误,要注意对情况进行反复分析,并尽量收集新的资料加以检验,时时提醒自己,不可以轻率地下任何结论。

人活着肯定要犯错误,但是那种被直观感觉误导了的错误应该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