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26

第26章 多给自己留几条路,一盘棋就走活了

熟谙做人为官之道的人都明白,你不仅要迎合今日的当权者,还要留意明日的当权者,就像一个老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欲在社会吃得开,就要广交朋友,引以为援,但若只顾眼光向上,不及其余,他日靠山一倒,所谓墙倒众人推,必遭众人攻击,使自己身陷险境。

西晋时期的杜预,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有名的人,他文有文才,武有武略,懂天文,知地理,在当时知识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结束汉末三国近百年分裂局面的伐吴之战,便是在他的建议和指挥之下进行的;他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我国早期研究《左传》的最为重要的著作。由于他多方面的才能和贡献,当时人称他为“杜武库”,称赞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晋武帝司马炎对他也格外器重。

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当他任荆州刺史时,却经常向京师洛阳的一些权贵馈赠各种礼品。有人不解,觉得他无求于这些人,为什么还要这样,他说:“我自然没什么要有求于他们的,我只怕他们加害于我。”

由于他对封建官场有清醒的认识,预防在前,那些权贵倒也没有对他进行过什么诬陷,他得以平安度过一生。

做人的艺术,其实是一个平衡的艺术,既要左顾右盼,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只在一棵树上上吊,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魏文帝曹丕,不仅对待弟兄刻薄寡恩,对待大臣也心胸狭窄。鲍勋在曹操时代,担任魏郡西部都尉的官职,负责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部的治安。那时,曹丕还是太子,他的夫人郭妃之弟有罪,被鲍勋收捕,曹丕出面求情,鲍勋不答应,依法将其治了罪,曹丕由此对鲍勋怀恨在心。

曹丕当皇帝后,鲍勋不但未避让一下风头,反而一再触逆鳞,向曹丕提意见,曹丕更是愤怒难忍,如今他已大权在握,可以任意处置鲍勋了。

一次行军宿营,鲍勋任营中执法官,他的一个朋友来军营探望他,从尚未建成的营垒中抄了近道,按照军规,军营内是不许抄近道的。军营令要以违犯军规将他那朋友治罪,鲍勋以为,营垒尚未建成,才不过是刚刚打桩划线,抄近道算不了什么大错,无须处分。

这事让曹丕知道了,他可抓住了把柄,立即下令道:“鲍勋指鹿为马,应交付廷尉(朝廷中的执法机关)治罪!”

“指鹿为马”,是秦朝时大奸臣赵高欺蒙国君、跋扈专权的故事,曹丕一下子便将性质定得如此严重,使执法大臣十分为难。鲍勋自己并没违反军规,他对一件事情表示一下意见,是他职权范围以内的事,就算其中难免有徇私的成分,也不至于比成大奸臣赵高呀!可为了维护皇帝的面子,一些执法官提出判处他五年苦役,另一些执法官则坚决反对,认为依据法律,最多也只能判他个“罚金二斤”。

曹丕大怒说:“鲍勋罪在必死,你们居然敢袒护他,我要将你们一并治罪!”

朝中一大批元老重臣都以为曹丕太过分了,纷纷出面为鲍勋求情,主持司法的大臣高柔拒不执行斩处鲍勋的诏命。曹丕更是怒火万丈,他将高柔召至朝堂软禁起来,由他亲自出面派遣使臣去杀了鲍勋,然后才将高柔放出。

鲍勋有点不知深浅,他竟然不想一想,今日的太子,便是明日的国君,你今天得罪了他,他不便发作,当他皇权独揽之时呢?有几个国君是真正大度、不计前嫌的?

也许像鲍勋之类的死心眼自恃行得正,站得直,因而无所畏惧,可是专制制度之下,哪里有什么是非标准呢?权势人物想找你的错还不容易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所以哪怕一个人风头再劲,也要常做失意之想,为自己铺平以后的道路。

宋真宗时,后宫李妃生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当时正得宠的刘皇后无子,宋真宗便命刘皇后认仁宗为子。

仁宗长大后,以为自己是刘皇后亲生。宫中人畏于刘皇后威严,没人敢对他说明真情,仁宗对刘皇后也极为孝顺。

宋真宗去世,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宫中更没人敢对仁宗讲明,李妃身处真宗的众多嫔妃中,对仁宗也不敢露出与众不同之处。

后来李妃病死,刘太后想把葬礼办得简单些,以免引起别人的疑心,万一传到仁宗耳中,真相就要大白于天下了。

宰相吕夷简却反对,在帘前争执说:“李妃应该厚葬。”

当时仁宗正在太后身边,刘太后吓了一跳。她忙令人把仁宗领出去,然后厉声问吕夷简:“李妃不过是先帝的普通嫔妃,为何要厚葬?况且这是宫里的事务,你身为宰相,多什么嘴?”

吕夷简平淡地说:“臣身为宰相,所有的事都该管。如果太后为刘氏宗族着想,李妃就应厚葬;如果您不为刘氏宗族着想,臣就无话可说了。”刘太后沉思许久,明白了吕夷简的用心,下旨厚葬了李妃。

吕夷简出宫后,找到总管罗崇勋,告诉他:“李妃一定要用太后的礼仪厚葬,丝毫不能有误。棺木一定要用水银实棺,可别说我没告诉你。”

罗崇勋见宰相少有的庄重与严厉,唯唯听命,于葬礼用物丝毫不敢马虎。

刘太后死后,燕王为了讨好皇上,便告诉仁宗:“陛下不是太后所生,而是李妃所生,可怜李妃遭刘氏一族陷害,死于非命。”

仁宗大惊,忙传讯老宫人。刘太后已死,无人再隐瞒此事,便如实禀告。

仁宗知道后,痛不欲生。他在宫中痛哭多日,也不上朝,一想到亲生母亲曾朝夕在左右,自己却不知道。母亲在世之时,自己从未孝养过一日,最后竟然不得善终。他越思越痛,便下诏宣布自己为子不孝的大罪,追封李妃为皇太后,并准备为她以太后之礼改葬。待改葬后再查实,清算刘太后一族的罪过。

然而宫闱秘事本来就是无法查实,也无法说明。刘氏宗族的人知道后惶惶不可终日,既无法申辩,只能坐待灭族大祸了。大臣们见皇上已激愤到极点,便没人敢为刘太后一族说上一句话。

改葬李妃时,仁宗抚棺痛哭,却见李妃的尸体因有水银保护,面目如生,肌体完好,所用的葬器都严格遵照皇后的礼仪。

仁宗大喜过望,哀痛也减少许多,他对左右侍臣说:“小人的话真是不能信啊。”改葬完后,仁宗非但不追究刘氏一族的罪过,反而待之更为优厚。

宋朝时贤相辈出,远胜于其他朝代。吕夷简虽称不上是贤明宰相,不过在处理仁宗生母李妃的葬事上,倒显示出人所难及的深谋远虑。

试想仁宗打开母亲的棺木,如果尸体腐烂不可辨识,陪葬的器物再俭薄不成体统,他痛上加痛,一怒之下也许根本不愿去查,就会使朝野之内遭殃的人肯定不在少数。

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当寻求多方案、多选择、多出路,一计不成,还可再施一计,这样才足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