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30

第30章 不怕一时被人看轻了

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沈德潜做过礼部尚书,生前深得乾隆帝恩宠,乾隆帝南巡时喜欢到处题诗,每有所作,则令沈氏润色,甚至由沈氏代为捉刀。沈氏为了炫耀自己,常对诗友说某首御制诗是他改的,某首诗是他代写的。说者无意,但却得罪了皇帝。后因沈氏《咏黑牡丹诗》中有“奇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一句下狱,死后被剖棺碎尸。文字狱是中国帝王的一大“法宝”,以言治罪的教训不能不汲取。

事实上,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肯定性的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一个人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己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齐小姐是一个优秀的女性,可就是没什么朋友。同事们都不爱和她交往,因为一跟她交往,就成了她的“绿叶”。每一次聚会,她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优越:身材比小张好,学历比小李高,工资比小赵多,房子比小吴大……每次她都兴致勃勃地说这些话,洋洋自得,让朋友们非常厌烦,所以后来大家都不愿理她了。

人心都是很微妙的,对于一个四处炫耀自己的人,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产生排挤心理:“他那点成绩算什么呀!”“没有我们的帮助,他能做到这一步吗?”各种抵制和不满的情绪就会扩散开来。而对一个低调的人,大家反而会记得他的成就。

凡是有修养的人,必定不会随便说及自己,更不会夸张自己,他很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清清楚楚的,没必要自己去说,人们自会清楚。

也许你以为自己伟大,但别人不一定会同意你的看法,自己捧自己,决不能捧得太高,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为自己吹擂,纵使你平日备受崇敬,听了这些话后,别人也觉得不高兴。世间没有一件足以向人夸耀的事情,自己不吹擂时,别人还会来称颂,自己说了,人家反而瞧不起你了。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财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如果你的长处短处被身边的人看透,就很容易被他们操纵了。

楚汉战争结束后,有人密报韩信谋反,刘邦将其拘捕后带至洛阳。此时韩信最大的过错是包庇一逃犯钟离昧,在封国内簇兵招摇巡视,还构不成谋反罪。然而韩信的致命弱点就在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列国林立的时代,认为在封国之内他有权任意处置一切,对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做一名诸侯王很不适应,因而与汉中央的矛盾和冲突就难以避免。

刘邦未动刀兵就生擒韩信,但并未就此杀掉他,而是贬职监视起来。从当时的处境着想,韩信如能以此为转折点,在与刘邦的关系处理上像萧何一样谨小慎微,且忠心到底,或像张良一样激流勇退而明哲保身,刘邦即使想除掉他也找不到正当理由和事实根据,如此尚可颐养天年,得以善终。可惜的是他并没汲取教训,做出明智的选择,相反地却委屈终日而耿耿于怀,同时在这种恶劣情绪支配下内心深处的叛逆意识反倒强烈增长。他先是采取一种消极的反抗办法,常常“称病不朝从”,觉得由王降为侯,地位与灌婴、周勃、樊哙等原来的部下等同,十分难堪,心情异常郁闷。耐力不足的韩信经历了由失望、怨尤到愤怒、仇恨的心理历程,最终发展到走上了谋反之路。

韩信善于立功,却不会避祸。在一些君王十分敏感或忌讳的事情上不知避嫌,政治上乏智却自恃过高,锋芒毕露而终遭致杀身之祸。

世上有才华的人多了去了,但不管哪一方面突出的才干,总要与处世之才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人用你,你就是人才,若四处招忌,恐怕这一生一世也不会有机会了。

在当今的社会上,真正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懂得谦虚待人的人。因为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了世事的艰难,懂得为人处世的重要。而凡是那些说话“冲”,做事飞扬跋扈的人,往往都是不谙世事的人。

管理学大师曾仕强认为:

中国人为什么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因为我们很会保护自己。比如,有人问:“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中国人肯定说:“我不懂。”这样,就没有任何责任了。然后他听听大家的看法,听来听去觉得还没有自己懂得多,于是就站起来说:“我刚刚想到怎么办,让我试试看。”结果不言而喻。中国人在没有确保安全的时候,不会轻易出手。

所以说,一个有能力就表现出来的人,是没有什么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