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49

第49章 只从自己的利益算计成不了事

商业社会是一个充满巨大压力与竞争的社会,但是如果你以为只有机关算尽、唯利是图的人在其中才能如鱼得水,恰恰是对商业竞争的误解。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与人关系的运用,对事业的影响很大。如果一心只往自己口袋里塞钱,过不了多久就会失去人心,从社会上被淘汰出局。

人都是注重实惠的,有了实惠就会感觉踏实、受用。玩虚的人之所以让人恼火,就是因为他老是拿些看不见的东西炫耀,虚构一些不可能的事,让人觉得恐慌。而有了实惠人就很踏实,因为看得见的东西让人凸显自身的存在。

蒋丰和崔卫平合作做生意,崔卫平因为自己有其他领域的事业,无暇分身照看他们合作经营的项目。所以,虽然是合伙经营,但实际上只有蒋丰一个人独自支撑。尽管蒋丰每周在向崔卫平汇报工作状况时,把他们所投资的项目讲得如何具有深厚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崔卫平也不敢把太多的资金注入这个项目。因为他们合作了半年多,崔卫平每月都向里面注入资金,但是,一次也没有见到账面上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盈余利润。又过了3个月,崔卫平听从了家人的劝告,决定中止这个项目,抽回全部投入的资金。没有了崔卫平的投资,蒋丰的项目逐渐走向了破产,在他眼中的所谓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无法实现。

蒋丰的最大错误是,没有让别人看到利益,所以,那些千言万语犹如一纸空文,最终起不到任何实际效力。

在商业社会中,人们眼睛紧盯着的是实际的利益。正所谓“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没有实际的利益,谁都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精力和资本。相反,一个人要想借用别人的力量,为自己的事业服务,就必须摆出切实的利益,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并通过利益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以利益驱动他人,帮助自己,这是一种高明的做事手段。

没有人不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有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拿出真正的利益,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这样做远远胜过千言万语的分析和讲述。

如果有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把从别人口袋里掏钱当成天经地义,他的事业必不长久。

梁先生经营一家出版社,朋友介绍一家印刷厂给他,梁先生因为初入此行,印刷厂没有熟悉的,因此就和那位姓陈的印刷厂老板合作。

为了减少联系上的麻烦,梁先生把印刷、订纸、分色、制版、装订所有工作都交给陈先生包办。

事实上,陈先生的印刷厂只有印刷一项业务,其余部分都要转包出去。当然,陈先生也不会做无用功,转手之间,他还是赚了两成左右的差价。

几年过后,梁先生才发现他因为怕麻烦而多花了很多钱,同时也因为出版社的经营已上轨道,人员也增加了,于是把给陈老板的业务,除了印刷之外,全部收回自行安排。

谁知陈老板勃然大怒,说梁先生没有“道义”。梁先生向朋友抱怨:“要给谁做是我的权利,难道我这样子做错了吗?”后来他就不再和陈老板合作了。

陈老板赚取转手的差价虽然合情合理,但梁先生停止和他某部分的合作却与“道义”无涉,买卖本来就是“合则来,不合则去”嘛!问题是,陈老板把转手的差价当成“理所当然”的利益,梁先生不再和他合作,他因此而产生利益被剥夺感,本来可赚一万,现在只剩下五千,心里无法适应这种失落,于是便起反弹了。

站在梁先生的立场,大可不必太勉强自己。倒是陈老板应自我反省——赚取外包部分的差价是“多出来”的,印刷方面的利润才是他“理所应得”,面对梁先生的新决定,他应感谢梁先生,并表示愿意继续提供更好的服务才是。结果他不做此想,反而以诋毁来响应梁先生的动作,导致连印刷的生意也飞了。

梁先生和陈老板二人“翻脸”是一种遗憾,但做生意事关企业生命,该“翻脸”还是要“翻脸”,你不“翻脸”别人还笑你傻瓜!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

譬如说,有某人,若与你非亲非友又有数面之缘,他是否是你的关系,还真有些说不清,连你自己都回答不出来。但这一切并无碍,你们交往的行为将替你作答,引领你摸着石头过河,一边交往一边确认。确认的标准就是人情授受,即大家一有无互相委托办事,二有无办事后的酬谢。人在,人情在;人情在,关系在。人情是关系的孪生同胞,没有人情便不是关系,没有关系不会做人情;新朋友初识,彼此接受人情等于认同关系,不接受人情等于不认同关系。

甲帮乙办事,乙还甲人情。这一来一去,遂成“关系”。

我们应当从认识上跟上去,把利益当成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纽带,在交换与分享中,做大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