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66

第66章 看事情要看透它的深层原因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一件看似不合理的事情,或许又有它盘根错节的深层原因,谁是它的执行者?谁又是它的主使者?弄清楚这些来龙去脉之前,先别急着给它定性。

光绪年间,原来新疆回民起义一起,俄国以保侨为名,出兵占领了伊犁,扬言暂时接管,回民起义一平,即当交还中国。等到左宗棠西征,先后克复乌鲁木齐、吐鲁番等重镇,天山南北路次第平靖,开始议及规复伊犁、要求俄国实践诺言,而俄国推三阻四,久借不归的本意,逐渐暴露。于是左宗棠挟兵力以争,相持不下。这样到了光绪四年秋天,朝议决定循正式外交途径以求了结,特派左都御史崇厚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又赏内大臣衔,为与俄议约的全权大臣,许他“便宜行事”。

崇厚抵达俄京圣彼得堡,谈了半年才定议,他以“便宜行事”的“全权大臣”资格,在黑海附近,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内容是割伊犁以西以南之地予俄,偿付“兵费”五百万卢布,增开通商口岸多处,允许俄人通商西安、汉中、汉口,以及松花江至伯都讷贸易自由。

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大哗,痛责崇厚丧权辱国。而崇厚敢于订此条约,是因为背后有个强有力的人在支持,他就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此时李鸿章在军务与洋务两方面的势力,已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在议约的半年中,崇厚随时函商,获得李鸿章的同意,才敢放心签约。

而李鸿章的居心又如何呢?

这皆因他个人私心所致,第一,如果中俄交恶而至于决裂,一旦开战,俄国出动海军,必攻天津,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就不知道拿什么抵挡了。其次,左宗棠不断借洋债扩充势力,左宗棠镇压太平军、捻回起义,二十年指挥过无数战役,麾下将校,从军功升至总兵、提督的,不知凡几。若这仗再打下去,两人势力不免此消彼长,绝非李鸿章所乐见,伊犁事件一结束,左宗棠班师还朝,那就无异解甲归田了。

有时候,一件看起来荒谬至极的事情,却有它不可言传的深层原因,在还没摸清深浅之前,先不要忙着与其唱对台戏。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把它放在当时的大环境考虑,你会发现也许它会牵一发而动千钧。上至家国大事,小到一个圈子里的平衡,在幕后,总有一些盘根错节的故事。

比如,在偶然机会下,你获悉一个秘密——上司跟某同事勾结,利用职权套取公司的一些方便或好处。即使不是直接损害公司的利益,起码也是对公司不公平的,看在眼里,你一定有揭发他们的冲动。

然而,且慢,奉劝你作出义举前先详细分析情况。

你告发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要轰走他们?还是只收杀一儆百之效?无论如何,你必须了解一下,一旦行动,后果怎样?

老板知道了这回事,必然不能容忍,肯定会辞掉两人,同时会更注意内部的各项制度,甚至立刻整顿人事。此举可能令你成为不受欢迎人物,在公司里被孤立。

只要你认定付出这代价是值得的,大可按计划行动。

如果老板是默许那种事存在的,那么你去告发,等于枉做小人了,而且多数无济于事,到头来你或许会被人瞧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上司与同事勾当的事实;二,便是另谋他就,眼不见为净。

余小姐的第一个工作是出版社的助理编辑,她文笔不错,学习意愿高,因此才进出版社3个月,与出版有关的事已熟悉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老板召集大家开会,轮到余小姐报告时,她提出印刷质量不好及印刷成本太高的问题,并说假如能降低5%的成本,每个月就能省下二三十万,说到激动处,还说那家印刷厂“吃人不吐骨头”。

老板对她的报告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从这一天开始,余小姐开始感受到负责印务的同事对她的不友善。

第四个月,余小姐离开了这家出版社。

年轻人最容易犯类似余小姐的错误,因为年轻人纯真、热情、有正义感,在工作中更是力求表现。

余小姐应该只是协助做好编辑业务,每本书的印发另有其人。负责编辑的人理应有权对书的印刷质量表示意见,因为质量不佳,影响销路,编辑部门也难逃被检讨的命运。但余小姐只是一名新进的助理编辑,年纪轻、职位低,在公开的会议上检讨、批评别的部门所负责的工作,本就要冒一些风险。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批评检讨,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因为一则有伤自尊,一则任何批评检讨都会引起旁人的联想与断章取义的误解,总之,是带有伤害性的一件事。余小姐的批评,狠狠地踢了印务部门一脚,印务部门的同仁不记在心里才怪!

任何单位都会有“油水部门”,以出版社来说,印务部门就是“油水部门”。不管承办此项业务的人有没有拿到油水,被批评“质量不好、成本太高”,就等于被人指桑骂槐,暗示“放水、拿回扣”,此事攸关面子及操守,承办人员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些老板会对余小姐这种做法抱着沉默态度,不处理,也不劝诫当事人“少开口”,目的便在于利用双方的矛盾,让他们相互制衡,并从中获取情报及员工的隐私。余小姐未明白此点,而老板也没有因为她的忠诚而刻意保护她。因此,她选择了离开。

你的单位越大,人际关系也就越复杂。因此你必须多听多看多了解单位内的人际关系,尽可能冷眼旁观,不要卷入无谓的斗争中,陷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