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75

第75章 糊涂的智慧不是谁都能领略的

“难得糊涂”是清代郑板桥的名言,他将此观点阐释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按照新的观念,“难得糊涂”则是指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纠缠,对不便回答的问题可装作不懂,对危害自身的询问假作不知,以理智和“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矛盾。做人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生活中难得的不是聪明,而是难得糊涂。在小是小非面前装装糊涂,不失为睿智的明智之举。

假如有人告诉你:“某某人在背后骂你。”你听后会作出什么反应?你可能会非常恼怒,立即去找这个人算账吧?如果是这样,那你不仅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而且还会扩大事态,徒增痛苦。

富弼是北宋名相,在他年少时,有一次走在洛阳大街上,平白无故地遭人斥骂。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听到后很是惭愧,赶紧向富弼道歉。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装糊涂,却显示了他的聪明睿智。

有位智者说,如果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会回,因为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可见,这位智者和富弼一样懂得“难得糊涂”的真谛。

在我们身边,无论同事、邻里之间,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间,不免会产生些摩擦,引起些烦恼,如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会使人越想越气,这样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涂些,自然烦恼会少得多。

谁人背后没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别人说你两句,就让他说吧,只要无伤大雅。如果非要和别人较劲,那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这种“糊涂”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做人的睿智。

人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会有一些小矛盾。对别人的小缺点不要太在意,千万不要做一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人,否则没人喜欢和你做朋友。

做人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最高境界就是心里明白,外表糊涂。

魏国孝文帝有两个心腹大臣,一个是元志,一个是李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任命元志做洛阳令。有一次,元志乘车上街,遇到御史中尉李彪的车迎面而来。按当时的等级和礼节,职位低的官吏应给职位高的官吏让道。可元志是好强的人,坚持不给让道。于是两人争吵起来,一直闹到了孝文帝那里去评理。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帝的近臣,元志作为一个地方官,不让道就是和御史中尉对抗!”元志却说:“我是皇帝所派的国都所在地方长官,凡住洛阳的人,不管是谁,都编在我主管的户籍簿里,我为什么要给御史中尉让路?”两人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孝文帝呢?看看两人都是自己的忠实臣僚,于是就“和”起了“稀泥”,让两人以后分道而行。

元志和李彪因为争强好胜而闹到了皇帝那里,其实也只是意气用事罢了,两人并没有太多利益上的冲突。魏孝文帝清楚这一点,因而也不判明谁是谁非,干脆给出了一个“各自分路而行”的解决方案,让两人都有了充分的理由掉转车头,找个台阶下。这样,两人的争执就“不明不白”地解决了。

古今中外,大凡善于用人者,必有宽容之度,容人之量,“糊涂之心”。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容纳他人的缺点,善于“装糊涂”,才能使人宽心、祛疑、进而尽心竭力。

不过分吹毛求疵,凡事皆留有回旋的余地,对微末枝节的小事不妨装装糊涂,这乃是大部分中国人处世为人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