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80

第80章 自己的底子如何,不要亮给别人知道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大人物做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制造神秘感,使自己的心机不被窥破,保持一种神秘莫测的状态。让人产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不让人轻易看透自己,这样人们就会对他充满期待。

30岁以前,我们大都还处于行进和选择的过程中时,可以掌控的外部资源并不多,那么,我们更需要的是内心的力量:当人们摸不清你的心思,掌握不了你的动向时,你对事情就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基辛格给尼克松的竞选团队打了一个电话,明确表示他可以向尼克松阵营提供宝贵的内部情报,尼克松团队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提议。在这次竞争中洛克菲勒也是竞选人之一,但是他失败了,而基辛格一直以来都是洛克菲勒的盟友。

与此同时,基辛格也向民主党的提名人韩福瑞表示了他的这种意愿,韩福瑞要求他提供尼克松那边的内部消息,基辛格就把尼克松的一切全盘托出了。

其实基辛格真正想要的就是内阁总理的位子,而尼克松和韩福瑞都答应给他这个位子,不管谁赢了大选,他都将从中获利。

最后,胜利者是尼克松,基辛格顺利地当上了内阁总理,但他仍然小心翼翼地与尼克松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福特上台时,原来与尼克松非常亲密的人都被迫下台了,而基辛格又成了福特的官员。因为与尼克松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他很幸运没有下台,继续在动荡的年代里叱咤风云。

人们往往尊重那些保留自己独立立场的人,因为这种人让别人无法掌握。这种名声会随着权力的增加而得到提升,只要有一个人想要拉拢你,紧接着你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器重和关注。所以,不要屈从于权力,权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标。

站在竞争势力的中间,审时度势,就更容易赢得权力并加强自身的影响力。关注你的人越多,你的价值提升得就越快,影响力也就越大。放在桌子上的筹码增加了,想要的东西就越容易得到。

实施这套策略,必须保持内心的自由,把周围的人和事都视为自己攀登顶峰的台阶,而不是为别人摇旗呐喊。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很多人都想为她找个丈夫。许多年轻又有身份的伯爵都展开竞逐,期冀得到女王的青睐。她不阻止,也不拒绝,她十分平静,每个前来求婚的人似乎都能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她喜欢自己,但是谁也把握不准她到底喜欢哪一个。

伊丽莎白不发表意见的态度,让她成为一颗遥远的星星,成了所有人崇拜的对象,成了人们心中女神的化身。她每天都生活在他人的赞美之词下,人们称她为“世界女王”、“贞洁处女”,甚至认为她能够决定天上星星的运行轨道。有一些胆大妄为之徒想尽办法来诱惑她,但是,他们不会从她身上得到任何好处,她一直提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围绕在她的周围听她调遣。

西班牙的领地法兰德斯和荷兰低地的叛乱是伊丽莎白时代最重大的外交议题。是否继续与西班牙保持联盟的关系,是否选择法国成为其在欧洲大陆的主要盟友,一直困扰着英国的外交家与政治家。后来,英国决定与法国结盟。法国国王的兄弟——安茹和阿连肯公爵,被社会舆论认为其中之一会娶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让他们每个人都抱着殷切的希望,但是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举动。

在以后的几年中,安茹公爵在公开场合亲吻伊丽莎白,甚至称呼她的昵称,但是,伊丽莎白一直在这两兄弟之间周旋。又过了几年,英法两国签订了和平条约。这个时候,伊丽莎白很礼貌地甩掉了他们两个。

伊丽莎白一直保持独身,她在位期间,英国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身为英国统治者,伊丽莎白用自己的方法将避免婚姻和避免战争合而为一,她依靠不确定的婚姻寻求结盟。投身于一方,必然会损害另一方。她必须让每个人都对她抱有希望,才能在你来我往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伊丽莎白很好地掌握了进退规则,她不但控制了权力,而且控制了身边的每一个男人。所有的成功均来自于她保持独立的立场。在权力的竞争游戏中,她成了所有人崇拜的偶像。

人往高处走,人类固有的虚荣心使得人们普遍具有爱慕高不可攀的人或物,以及追逐从众的心理。“物以稀为贵”的观念更容易让人们相互争抢,于是越是好的越多人抢,越多人抢就越是好的,这种不成逻辑的逻辑左右了大多数人的行为。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一条原则依然适用,比如,你闯进当地一家报馆总编办公室里,对总编说:“总编,我有一条头条新闻,保证让你的报纸明天大放异彩。”总编也许会半信半疑地问一声:“你跟别人讨论过了吗?”你回答:“是的,我去过几家报馆,但他们都对这个不感兴趣……”我想,这位主编多半也不会对你的头条新闻感兴趣了。但是,倘若你在回答主编的话时这样说:“是的,我跟别的几家报馆主编都讨论过了,他们都挺有兴趣,想听听我做进一步介绍,但问题是……”这时主编的反应绝不会像刚才那么傲慢了,他也许会“腾”地站起来,抓住你的手让你讲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