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84

第84章 入乡随俗,别做人群里的异己分子

处世求顺,知识面要宽,适应性要强。圣人入裸国尚坦裸,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执,来顺应大的环境是必须的。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就构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聪明的办事者一定要学会随风俗变化而变化,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在古代,风俗是统治人民的基础,聪明的统治者总是利用风俗来收买民心。入乡随俗之法是使用反客为主的重要处世战略。关于“入境问俗”,宋代苏轼《密州谢上表》:“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大意是,进入另一地区,要先打听一下民俗,禁忌,以免遇到麻烦。

在现实中我们要与人交朋友,就一定要熟悉对方的一些习惯,并将其“风俗习惯”运用于社交策略上。如果,我们在与人交谈时,自己的言辞往往无法说服对方,尤其是在请求别人时,总是提不出有力的证言,这时我们不妨利用“风俗习惯”来解决。

张君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年轻人,他在一个外商独资企业里做事。同办公室有位同事,年龄、学历等各种条件与张君相仿,只是这位同事在办公室里只用“约翰”这个英文称谓,张君对此不以为然。

两个条件相近的年轻人在同一处工作,自然会有竞争。时间长了,张君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干劲绝对不比约翰差,可是外国老板却对约翰更赏识。常常是他们两人同在办公室办公时,老板打电话把约翰叫去商量事情。而且有一次晋升的机会,老板也给了约翰。张君感到苦恼,但又不知是什么原因。

不久张君被派去做一件有难度的工作,他充分发挥才干,事情办得利落漂亮。外国老板非常高兴,夸赞他说:“你比约翰要强。”接着又问他:“你能否起个英文名字呢?你的中文名字我叫起来实在太费力了。”至此,张君才明白,原来自己先前与约翰待遇的差别,是由名字引起的。

张君后来也起了一个顺口的英文名字。他现在想通了:人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执,来顺应大的环境,特别是当你向着某个既定目标努力时,如处处执拗、不啻于是为自己设置障碍,那样的话只能被环境所淘汰。

做人讲究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一味清高,总是不肯对现实妥协,你就只能当个没人理睬的“边缘人”了。

做人不能没原则,但为人处世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顺应环境的变化,才能因地制宜,把事情办好。

苏娟的工作单位来了一位新的主管,不知是对旧主管还存着一种怀念,还是这位新主管长得不高也不帅,苏娟对他始终没有好感。

其实对这新主管没有好感的并不只苏娟一个,也包括本部门的两位男孩子,几乎整组的同事都“不喜欢”这位新主管。

可是又不能把他赶走,自己也不可能调职……

怎么办呢?苏娟有点担心。

有一天,也就是新主管到任的第二个星期三,新主管宣布请大家吃饭,说是要“大家彼此熟悉熟悉”。

对于这种餐会是没有理由拒绝的,苏娟虽然不太乐意,还是去吃了。席间,这新主管有说有笑,大家吃得很高兴。

苏娟开始觉得,新主管也蛮可爱的嘛,其他同事也有同样的感觉……

这位新主管可以说对人性已有相当的了解,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解除了他的困扰。

虽然是寻常饭局,但从邀请到进行,都包含着许多值得玩味的意义:

饭桌是很好的、可以拉近彼此距离的场合。这位新主管在饭桌上放下身段,显露他的亲和力,让同仁们认识他“真实”的一面,并制造出他和同仁们在人的尊严上的“对等、平行”。这种动作一般来说,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吃人嘴软”,越是吃得丰盛,越有这种效果!当然,并不是说请人吃饭就可以达到目的,但对于双方关系的增进,是有其人性的根据的。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餐桌上沟通,有的先吃后说,有的先说后吃,有的则边吃边说。所以有人说,把对方的肠胃安抚好,事情就已成功了一半!

除了吃之外,收受金钱、礼物也具有和“吃”同样的效果,“拿人手短”是也!所以公关人员对新闻记者、访客都要又请吃饭又送礼物。有没有效?当然有效!这道理和“吃”完全一样。

事实上,一顿饭、一份小礼物,价值也不可能太高,可是吃了、拿了,自己的行为、判断和坚持就会产生软化,人性就是这么奇妙。

如果在生活中你常常会因为不与人“同流合污”、不向人妥协的清高态度而误事,那么适当地放下架子,融入人群之中,你会找到更多的乐趣,看到更多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