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一定要懂的做人做事经验全集
15030400000098

第98章 好心也能办坏事

做好事也要有分寸。别人管不了或照顾不到的事,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插手理顺了,此举有“卖功”与“示好”之嫌,担心有人感激你的同时也有人埋怨你越位。

春秋时候的季孙氏,当了鲁国的宰相,孔子的弟子子路担任季孙氏的封地邴邑的长官。按照惯例,鲁国在5月份要征集百姓开凿长沟,进行水利建设。子路看到民工挖沟辛苦,且出门在外,吃饭不便,就拿自家的粮食熬成稀粥,摆在道边,邀请他们来吃。事情很快传到孔子耳里,孔子就派另一个弟子子贡来找子路,把稀粥都倒掉,把盛饭的器具全部砸毁,并让人转告子路:“老百姓都是鲁君的百姓,你为什么要拿饭给他们吃?”

子路得到消息,勃然大怒。他直闯进孔子的书房,强压怒火,问道:“请教先生,我施行仁义,难道错了吗?”不等孔子回答,子路连珠炮似的把一肚子的不满都倒了出来:“我跟随先生多年,从先生这里学到的,无非‘仁义’二字而已。所谓仁义,就是有了财富,和天下人共同使用;有了好处,和天下人共同分享。现在,我拿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挖沟的民工吃,而先生却派人阻止,究竟是怎么回事?”

孔子叹了口气,说:“这个道理,我本来以为你已经懂得了,可你居然还远未懂得。是不是你本来就像这样不懂礼呢?”孔子接着说,“你拿饭给民工吃,这是爱他们。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爱普天下的人,诸侯爱本国的人,大夫爱他的职务所管辖的人,士爱他的家人。所付出的爱超出了礼所规定的范围,那就是‘越礼’。现在,民工都是鲁国的百姓,而你擅自去爱他们,这就是你‘越礼’了,不也太糊涂了吗?”孔子的话还没说完,季孙氏已经派使者来指责他了:“我征集民工,让他们干活;先生却让弟子叫他们停止干活,拿饭给他们吃。先生难道打算争夺我的百姓吗?”孔子对子路说:“你看,我说得有道理吧?”于是,他只好带着弟子们乘车离开了鲁国。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仅仅是有“良好的初衷”是不够的,还要看看是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你的所作所为不关国家大事,没有职业野心,依然会有冲撞了别人的时候。以人性的特点论,有两个方面我们应该警惕。

第一,先贤早有定论: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在这里的“好为人师”指的不是“喜欢当老师”,而是指喜欢指点、纠正别人。

有一种人,喜欢指出别人的错误,并“贡献”自己的意见,也喜欢在言语上指正别人的缺点,例如交友方式啦、衣服发型啦、个人嗜好啦……

这种人有的纯粹是一片善心,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有的则是自以为是,认为别人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观念才是对的。

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人性丛林里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塑造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强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人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尤其在工作方面,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与能力,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劳,总之,他是不大领情的。

人都有排他性,也有“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意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因此,与其“好为人师”招惹麻烦,不如“拜人为师”求自己成长。别人的事,管那么多干嘛?除非他自己来“请教”你,但说多说少,还是要有些斟酌的。

其次,是有的人不管自己的能力地位如何,总是喜欢当“和事佬”的角色。

事实上和事佬并不好当,因为他必须了解争斗的来龙去脉,了解当事人双方或多方的立场与诉求,更要了解争斗的主要症结点及当事人的性格。调停的过程中,自己还要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既要顾全事理,又要顾全当事人的面子。在当事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之下,和事佬其实是很难做出公正判断的。

一般来说,和事佬都应由有分量的人来担任。所谓“分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和事佬必须具备下列各项或其中一项条件:

1.年龄比当事人大。年龄虽然不一定能代表什么,但在人类社会中,年龄也是一种符号。

2.资历比当事人深。

3.社会地位比当事人高。

4.学历比当事人高。

总而言之,和事佬的自身条件要在当事人之上,否则说服力就不够,哪怕你论理公正,当事人也不会信服的。

因此对于人微言轻的年轻人来说,遇到争斗时,若事不关己,先闪一边,一则免遭池鱼之殃,二则可免被拉去当和事佬。若无处可闪,则这种和事只能顺势操作,让当事人自行调停,你只当个缓冲者就好了;勿下判断,勿给建议,争斗的人有时也需有个台阶下,你若有此认识,事情就好办;切忌强力介入,更切忌以自己的方式来和事,因为那只会使事情更复杂化,把自己也卷进去。

当你手伸得太长,超出了自己的份位时,人们不会因为你出于好心就轻易原谅你,我们又何必无故讨人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