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1503200000004

第4章 大国兴衰背后的金融力量

铁砧上锤出来的欧洲版图。

我们中国人常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欧洲却不是这样。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分裂成了许多小国。一直到8世纪、9世纪,大约在中国盛唐时,查理大帝黄袍加身,在罗马的废墟上重新统一欧洲,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死后,欧洲再次分裂成很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从此再未统一成一个整体,直到今天欧盟的建立才看到欧洲统一的希望。

在中国古代,皇帝们为了笼络欧亚大草原的马上王国,经常将公主们嫁给那些单于、可汗,并美其名曰“和亲”。当时的欧洲王室也喜欢耍这套把戏。大小王国之间,“白马”王子、“白雪”公主之间的婚配忙得是不亦乐乎。延续了近1 000年的王室之间的婚配,最后搞出来一个著名的贵族病——血友病。

亲戚归亲戚,利益归利益。虽然大家都是血友病病友,都是亲戚姑老表,但要争权夺利起来,那是绝不含糊的。于是乎,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欧洲大陆被这群家族内部成员折腾得一团糟。

自1495年以来,法国参加了50场大型战争,奥地利为47场,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为44场,英国则打了44场大型战役。仅英国整个19世纪中后期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就独立发动了72场战役,平均每年1次。

从1586年到1815年的短短200多年间,欧洲国家之间连续打了9场大仗:

1586~1604年,英国与西班牙之间发生了英西战争。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败于英国,结束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

1618~1648年,英国、荷兰、法国对西班牙、奥地利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参加了这场大战。

1652~1674年,英国、法国与荷兰之间分别打了三次英荷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役均发生在海上。

1656~1790年,俄国与瑞典为争夺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断断续续打了5次大仗。

1701~1713年,以英国为首的一方与以法国为首的一方之间发生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40~1748年,以法国、普鲁士为一方,以英国、俄国、荷兰为一方,发生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56~1763年,以英国为首的一方与以法国为首的一方,发生了七年战争。

1772~1795年,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侵略并瓜分波兰。

1799~1815年,1789年风起云涌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在法国连续掌权10多年,连年发动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直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才结束了欧洲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历史学家布朗曾经说过:“欧洲的版图是在战争的铁砧上锤出来的。”这100多年的战争,打出了一个强大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打出了一个现代超级大国的雏形——美利坚合众国,打出了一个20世纪唯一能和美国相抗衡的短命超级大国苏联,欧洲格局的变化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变化,最终也改变了中国。

谁是战争的支柱。

打仗就是打钱,战争的背后是金融力量的支持。早在2000多年前,罗马大哲学家、《沉思录》的作者西塞罗就说过:“战争的支柱就是无限的金钱。”1550年之后,欧洲军队与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此外,战争已经进入火器时代,步枪和大炮越来越多地代替刀剑和长矛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而热兵器的费用明显高于冷兵器,欧洲国家的军费日益攀升。

可能有人认为,既然打仗就可以发战争财,军队能以战养战,打到哪儿抢到哪儿。在欧洲近代史上,确实有一位统帅这么做过。波希米亚人即今天的捷克人华伦斯坦在荷兰银行家杰?德?维特和犹太商人巴色维的资助下担任整个波希米亚的军事统帅。华伦斯坦原本是一位波希米亚小贵族,后来娶了一个年长的有钱寡妇,从而踏上成功之旅。华伦斯坦采用抢劫居民的办法建立起了一支军队,以至于被马克思称为“华伦斯坦的蝗虫”。

1631年7月18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写信给他的首相说:“我们全军都生活在极端的贫穷、困苦和混乱之中,所有仆役均已离开。我们被迫靠着毁灭和破坏周围地域的一切来进行战争。此刻正是这样,因为除了士兵所能抢到的东西外,我们已别无一物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这样野蛮的军队很快就会把所占领的地区搞得民穷财尽,最终还是无法持久。

古斯塔夫在一封留存至今的信中说:“近四个月来,军队连一文钱也没有收到……我们只能靠从城镇榨取的一点面包来供给士兵,但这也是有限度的。对骑兵已无法约束……他们完全靠野蛮的抢劫维持生活。因此,一切都被毁掉了,在城镇和乡村已经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供士兵食用。”

不仅如此,军队的抢劫行为会毁了军队纪律,严重降低战斗力。当时一位苏格兰军官曾记载道:“在抢掠风暴结束之前,有些团已经没有士兵再佩戴着他们的徽章了。有些人则干脆整个晚上扔掉徽章,直到第二天才又捡回来戴上。在我们部队中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完全是由于贪婪的缘故。”

因此,当时欧洲国家的军费主要还是依赖本国政府的供给。可是,当时的欧洲并不富裕,比咱的大明、大清穷多了,所以政府仅靠增加税收的办法难以为继,多数靠举债度日。

比如,英国军费开支在1560~1585年仅占财政总支出的27%,到了1600年竟然达到了79%。整个17世纪,荷兰90%的财政支出都用于战争。更有甚者,奥地利的军费曾经达到过国家财政支出的98%,远远超出了政府财政能力的增长。当时,欧洲16世纪最强大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1557~1598年,为了争夺欧洲霸权,维护海外殖民地,也曾3次因军费开支过大而财政破产。

说到哈布斯堡家族,16~17世纪的欧洲历史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它的。哈布斯堡的意思是财富的堡垒,这个家族原本是奥地利公国的法定统治者。在16世纪,通过两对王子、公主结合的方式,哈布斯堡家族查理五世继承了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各自拥有的4个领地,分别是西班牙、奥地利、尼德兰和勃艮第,后来又占据了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尼德兰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勃艮第位于今天的法国东北部。

1556年,查理五世将奥地利、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留给了他的弟弟费迪南,将其余的领地留给了自己的儿子菲利普二世。菲利普二世的西班牙占据着美洲的金银矿和工商、金融最为发达的尼德兰,是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国家。

大有大的难处,当时的以奥地利和西班牙为核心的哈布斯堡家族面对着众多的强敌。东有奥斯曼帝国,西有英国,北有法国,南有北非摩尔人即阿拉伯人。哈布斯堡王朝无一年不处于战争状态之中。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源源不断运来的黄金、白银都变成了步枪、子弹和大炮,但美洲的财富仍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

古语讲,“国之利器,不可授之于人。”但在欧洲国家,军队这种国之利器却因政府财政不足被外包给欧洲各地的贵族与金融家。

当时欧洲的军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训练和装备很差的民兵,只适于在本地维持治安。二是用于作战的雇佣兵,主要是从欧洲各地招募而来的职业军人。政府与士兵没有直接的联系,政府只是按时、按量地拨发军费,军队司令官则负责招募、训练和管理士兵。雇佣兵为钱而来,为钱而战。

对于士兵来说,他们只为工资而战,谁给的工资高就为谁作战。对于司令官来说,谁给的钱多,就为谁作战。有些时候,如果敌方可以出更高的价钱,军队就会倒戈攻打原来的雇主国家。

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15~16世纪欧洲金融中心——意大利城邦热那亚的斯皮诺拉。他出身于当地显赫的金融家族,1602年,他用自己家族的钱招募了9 000人的军队投靠西班牙,被哈布斯堡家族封为侯爵。1604年,他率军攻占荷兰奥斯登,后被任命为西班牙驻荷兰军队总司令。1606年,他孤注一掷,将自己家族所有财富换成西班牙国债来效忠哈布斯堡家族。1621年,斯皮诺拉荣升西班牙军队总司令。1626年,他攻陷荷兰战略要地勃鲁达要塞。为了歌功颂德,他让自己一直资助的西班牙油画大师委拉斯贵支将这次战事用作素材,绘制出不朽的艺术名作《勃鲁达的投降》。这幅价值连城的作品目前被收藏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但不幸的是,西班牙最终还是战败了,政府宣布财政破产,国债变得一文不值,斯皮诺拉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斯皮诺拉这么倒霉。波希米亚的曼斯菲尔德伯爵就大发战争财。他刚出道时,曾同时与西班牙和正与西班牙人作战的荷兰人谈判,最后与开价最高的荷兰签订了战争合同,赚取了大笔利润。这位老兄还通过征收保证金和战争特别税的方式搜刮很多城镇的财富。保证金是城镇为了避免遭受战争毁坏而交的钱,战争特别税则是为维持战争而强行征收的特殊赋税。这些巧立名目的税收有1/3都进入了他自己的口袋。1624年,他向法国提供的2.4万名步兵和7 000名骑兵,就能带来每年800万里弗赫(Lièvre,法国17~18世纪旧货币单位,后改成法郎)的收入。

显而易见,对于当时的欧洲国家来说,要想争夺利益就要打仗,要想打赢就要雇佣精良的军队,要想雇佣军队就要有钱,要想有钱就要有办法筹钱,要么征税,要么借钱。

自16世纪以来,西班牙几次财政破产,信用越来越差,借不到足够的外债来填补战争的亏空,只好将目光盯上了尼德兰这头多产的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