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西部地区某县人大代表视察教育工作,一位小学校长在向人大代表汇报教师队伍现状时说:他们学校的教师,写十个汉字能写对两个的就是好教师。此话一出,人大代表们一片哗然。这件事作为典型事例被写进县人大的视察报告宣讲。事后,不光县人大、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甚至县教育局的领导都多次在有关教育工作的讲话中举过这一事例。不过,举例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艰巨、迫在眉睫,也不是表扬那位校长如实反映了情况,而是众口一词批评和讽刺那位校长。理由有三:第一,他们认为那位校长把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说得这么低,纯属危言耸听;其次,校长把教师的素质说得这么低,纯属为自己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开脱责任;再次,退一万步说,即使教师队伍的素质真有那么差,要你校长干什么?你不想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难道还要我们这些人大代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来帮助你提高教师素质吗?
领导们的讲话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似乎无可辩驳。但是,作为半生工作在西部农村地区的一名教研工作者,我对这里教师队伍的现状并不陌生,很想替这位校长说两句话。
一、教师队伍现状堪忧
第一,这位校长关于他们学校教师素质的汇报是不是危言耸听,为了推卸责任?无独有偶,我曾经有幸聆听过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宁夏灵武市教育局局长马彦平的一次报告。他在讲到灵武市教师队伍时也举过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在基层下乡时碰到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教生字口腔的“腔”,领着学生读拼音读的是“qiang”,最后落到汉字却读“空”,很多人听到这里都会捧腹大笑。但是,这的确是发生在西部农村小学里的真实事例。
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案,为此,2006年笔者曾对西部农村一个人口30万左右、中小学生总数不超过8万的中等县教师队伍的学历状况作过详细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教师队伍总数不足4000人(不含高中教师),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仅15人,占教师总数的0.04%;第一学历是大专的485人,占教师总数的0.12%;第一学历是中师的1346人,占教师总数的33.7%。其余占总数66.14%的教师中,一部分是通过离职进修、函授学习、自学考试等形式,二次获得合格学历的;一部分是各地职业学校培养的收费中师毕业生和非师范毕业生,以及近几年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还有为解决教师数量不足而补充的县、乡聘代课教师498人,占教师总数的12.45%。2006年,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分别以不同形式同时报道:甘肃省渭源县全县有月薪40到80元不等的代课教师600名。据他们报道,仅西部12个省市就有超过50万的代课教师,教着超过1000万的学生。这些人的实际学历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甚至不足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者寥寥无几。不要说独立设计课程了,能够把教材上的知识准确无误地教给学生的,已经是好教师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在西部农村小学,给学生读错字、写错字,甚至教错知识的教师为数不少。
第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责任到底该谁来负?
客观地讲,对在职教师进行长期不懈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培养,使其不断增强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水平,以保证教育工作不断趋于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是学校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校长的责任又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上的责任。校长所拥有的在职教师,必须是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最基本素养的人。换句话说,从事不同学段教育工作的人,起码要拥有从事该学段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了解从事该学段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教育、心理规律。也就是说学校校长对教师的在职培训重点是提高培训,而不是入门培训。否则的话,我们的师范院校便完全可以关门大吉了,全国到处劳务市场上有的是人,随便拉一个来,校长培训一下就可以站讲台了!显然,具备相应知识储备,了解相应教育、心理规律的教师,还得靠师范院校来培养。师范院校培养的确跟不上,可以用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来补充,但必须专业对口,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并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方可站上讲台。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后十年到本世纪初,是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地区,从城市到农村,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生员急剧增长,学校数量急剧增加,规模急剧扩张,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急剧下降,在西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造成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五:一是大批优秀教师外流。从西部地区流往东南沿海、从偏僻农村流往大中城市,所谓“孔雀东南飞,一去不回头”那是好听的说法,有些地方干脆将这种现象戏称为“教育大逃亡”。二是教师队伍的补充渠道受阻。上世纪90年代之前,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直接分配回原籍就业,基本能够补充教师队伍自然减员造成的缺编。自从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自由流动,双向选择”政策,国家不再包分配以后,几乎所有优秀的师范大专以上的毕业生都不愿去西部地区,尤其是不愿去西部农村地区任教,仅剩为数不多的学生愿意回家乡任教,而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又不愿接收这些学生。三是教师队伍需求急剧增加。紧随高校逐年扩招的大形势,各地也纷纷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使高中生员迅速膨胀,师资严重不足。于是各地补充高中师资的主要办法便是不约而同地从初中教师中选拔,然后再从小学教师中选拔初中教师。那么,小学教师队伍的缺口又由谁来填补呢?当然是靠月薪几十到200元不等的代课教师。这样逐级选拔的结果便使各学段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迅速下降,可以说,一夜之间各学段教师队伍都成了学历不合格教师。四是政策原因造成教师队伍缺员。上世纪90年代以前,学校教职工队伍的编制是按班计算,现在是按学生数计算。孰不知在西部农村地区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一人一校”,这些学校或者只有十几名学生,或者不足十名学生,却至少是两个年级,甚至三个年级。按学生数计算,这里编不上一个教师,但是,这里的确需要一个教师。而且这位教师比其他任何地方的教师都辛苦。五是教师职业成为就业竞争的热点。自从国家不再包揽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以后,教育便成为西部农村地区孩子就业的唯一选择。因为在西部农村地区,像样的企业没有几个,工作不一定长久,工资也不一定有保证,只有教育是个大口,工作稳定,工资又有保证,于是孩子和家长便都盯上了教育。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各县区,补充教师队伍缺员的办法就是,每隔三五年向社会公开招考一批教师。凡是本辖区籍的大中专毕业生,不管你学什么专业,只要你有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又没有工作,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为了社会稳定,都可以报考教师。于是便陆续有一些学非所长、学非所用,甚至完全不懂教育的人做了教师。于是,在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便出现了让人十分尴尬的局面:尴尬之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但是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却难以就业;尴尬之二是一方面是教育内部想尽一切办法对在职教师进行各种名目的学历培训和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不合格的人还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教师队伍里来。
总之,在西部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队伍入口不严,该进的进不来,不该进的却进来了;出口不畅,该留的留不住,不该留的又出不去。这些问题不光小学校长解决不了,中学校长解决不了,即使教育局长也解决不了。
二、代课教师问题非常突出
2005年,关于西部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的问题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各地方台都先后有过报道。
关于代课教师,近两年来,有两个调查最让人震惊。
一是2005年在甘肃省渭源县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的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迎新,含泪上书教育部,呼吁关注代课教师的生存状态,他所作的《渭源县代课教师现状调研》显示,渭源县有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40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且部分教师这样的工资已经拿了20年。渭源县的代课教师现状,可以说基本反映了中西部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生存状态。据甘肃省教育部门统计,甘肃省至少有3.2万多名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占到农村小学教师的28.2%,在一些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代课教师占的比例更大,这些教师除了200元左右的月工资外,没有任何福利待遇。这些农村代课教师承担着全省100多万农村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占全省小学生的三分之一。因此,代课教师的素质、工作积极性、教育教学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全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二是2006年陕西媒体在本省陇县、蓝田等地调查时发现,农村小学大部分是一人一校,支撑着偏远农村教育的仍然是代课教师,不少家长和基层教育官员坦言,若没有代课教师,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厦就会坍塌。
代课教师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东南沿海也有。2008年教师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庆祝教师节讲话中就讲到要解决代课教师待遇低的问题。不过各地代课教师的待遇差异都很大,甚至一个县和一个县都不同。广东代课教师月薪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西部地区一般都是几十到200元不等。据说在贵州的某些偏远山区,代课教师每天的劳动报酬只有一斤玉米而已,一年的收入也就是360斤玉米。
对此,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将进一步加快清退中小学代课人员工作,采取系列措施把中国目前余下的44.8万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
但是,又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出现了,如果在短期内清退44.8万代课教师,中国农村教育到底会怎样?
有专家指出,从一些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看,这一“清退”过程将是漫长的。以甘肃省为例,从全省教师缺额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数来估算,甘肃省要完成“清退”代课教师这一历史任务最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2005年就不无忧虑地指出:“在这么长时间里对代课教师这一庞大的群体若以冷漠、无视的眼光和心态来对待,无疑将不利于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清退44.8万低素质的代课教师,必然需要44.8万甚至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来代替,那么这些人从哪里来呢?唯一的渠道是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现实问题:一边是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热衷于到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寻找工作却难以就业,造成大量的教育专业人才被闲置;一边是在西部边远山区和落后的农村存在着数目不小的代课教师,而这些代课教师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但清退又谈何容易。据著名学者朱永新调查,在贵州省的一个地级市教师缺编就达到4000多名,而那里的幼儿入学率只有26%,高中入学率也只有30%。
目前,全国九年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约2.5亿,这2.5亿人中,只有5000万在城市,有2亿在农村。在农村有800万正式教师和44.8万代课教师,他们是农村教育最有力也最可靠的支撑。正是因为有了虽然素质不高却对教育充满了虔诚并为之奉献一切仍不悔的800万农村教师和44.8万代课教师,中国政府才能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完成占世界19.81%的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看来对代课教师的问题不是一个“清退”就能了得了的!
三、教师队伍后继乏人
不过,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困惑还不在这里,最大困惑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前路茫茫,看不到希望。在西部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喜欢教师职业、不愿报考师范院校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西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恢复考试制度以后,为满足小学教师补充需要相继创办起来的中等师范学校普遍招不到学生,学校普遍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目前,很多地市采取的办法就是将辖区内的所有师范学校、卫生学校、体校等等,全部撤并为一所学校,合称职业技术学院(校)。而且,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基本不受分数限制,只要是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愿意上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来,但还是招不到学生。就这样的生源基础,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各高等师范院校的函授业务仍然在这里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学生三年职校毕业还都拿的是专科,甚至是本科学历证书。
西部地区师范类专、本科近年来的招生情况也不容乐观,除极少数著名的师范大学外,其他师范院校也面临招不到优质生源的困扰。笔者曾对陕西省境内除陕西师范大学以外其他5所师范院校03―05三年的招生情况作过统计:
表内数字明确告诉我们:03―05三年来,5所学校除个别学校的个别科类外,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均低于计划招生数和实际录取数,甚至报考人数不及计划数和实际录取数20%的还有不少。这才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最大困惑,也是最让人忧思的问题。
2008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和部分优秀教师座谈时讲道:“只有一流教师,才会出一流的人才,才会有一流的国家。”看来,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并且要尽快拿出对策。否则,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就永远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