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基本思路大体上遵循了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六字方针”。其中的“发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近十多年来,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之足、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堪称史无前例。从每隔三五年召开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以国务院文件颁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政策支持,到中央和地方分别投入巨资建设职校(上世纪中期,有很多地方纷纷把建设政府办公楼的资金投向了职教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再到近年来给职教在校学生每人每学年发放1500元生活补贴的经济激励,可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不光体现在政策文件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上。
但是,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热情与力度比较起来,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显得并不那么合拍。职业学校门庭冷落、甚至门可罗雀的现象仍然很普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国家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理想和现实之间仍然有很大的落差,付出与收获严重不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仍然有很多,仍然亟须我们做认真深入地研究。
一、理念与观念的冲突
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诞生,应当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陶行知、晏阳初等一批爱国的教育家掀起的规模宏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的陶行知,不但推进平民教育更重视乡村教育。1926年,他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陶行知认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已经到了必须悬崖勒马另谋生路的时候。生路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来培养活的国民。他认为,“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的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
陶行知是希望农民上天堂的。于是,他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1926年冬,他在南京晓庄办起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来实现他的宣言和理论。
1929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办起“平民教育”。他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贫、愚、弱、私”,“非用教育潜移默化的力量来补救不可”。晏阳初和他的同仁们从实验中总结出了一套以教育推动文化、经济、卫生、政治全面发展的乡村整体改造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中国当时人口4亿,其中80%文盲。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最起码的基本教育,所以他们的智力和潜力得不到发挥。晏阳初指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矿”、“脑矿”。开发“脑矿”的办法就是进行平民教育。他还发明了乡村改造和建设的方法。他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晏阳初的学校教育以青年为主要教育对象,设立初级和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使农民获得实用技术训练。社会教育是对农民实施公共教育。方法是发行农民周刊,举办“图书担”、巡回文库等。家庭教育采取家长会、主妇会、闺女会、幼童会、少年会等形式。晏阳初在定县的平民教育实验工作长达7年。与晏阳初一起在定县搞实验的有留法归来的孙伏园,流美归来的姚石庵、陈志潜。他们三人分别负责文艺部、生计教育部和卫生教育部。
晏阳初献身中国平民教育并且成绩卓著。1943年,晏阳初和爱因斯坦等人一道荣获“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质贡献的十大伟人”称号。
所谓“平民教育”,其目标无非两个:一是知识普及教育,也是扫盲教育;二是职业教育。平民教育所要解决的“贫、愚、弱、私”四个根本问题中,解决“愚”和“私”的问题,就是指以扫盲为主的知识普及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解决“贫”和“弱”的问题即指职业教育。他们所谓的生计教育、农民技术训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业技术教育、“人人技能工程”,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我以为,陶行知、晏阳初等辈教育家,实属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开山鼻祖。他们的教育思想源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应该追溯到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以及他所创立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上海市人),是我国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的教育理论家和勇敢的教育实践者,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毕生从事职业教育,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以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结合中国国情,在长期职业教育实践中,明确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这一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息和特色的大职业教育思想。
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衰落,职业教育办学陷入困境。黄炎培总结了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最终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如何才能发达职业教育?黄炎培指出:“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运动。”“对外还须有最高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
“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要把职业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必须和职业相沟通;职业教育必须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紧密联系。第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职业教育要为所有人的一生服务。职业教育应涵盖全部广大民众、教育对象要扩展到社会全体成员,并贯穿于人的一生。职业教育应主动地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满足人的需求。办职业教育必须顾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要适应一般劳动人民的需要,解决失业和生计问题。
“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下,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最终之目的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三方面的阐述:
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他说:“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他说:“我们说的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总括上述总理和教育专家的论述,我们不难概括出当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首先,职业教育的定位,属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待遇。其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第三,职业教育的具体培养方向有两个:一是向城市和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二是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的现代农民。
但是,这些先进的理念,遇到千百年来在农民心目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之后,便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
首先,几千年“科举制度”残存下来的我国传统文化中,仍然有着十分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和“读书做官”的意识。家长们向来把孩子上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最后步入仕途,并从此光耀门楣,视为正道。至于职业教育,这个近几十年才提出的教育形式,在他们眼里,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他们认为,但凡上职业学校的孩子,都是学习不好的、实在没有办法讨一碗饭吃的孩子。稍有一点希望的孩子,都不会选择上职中的。他们不但是这么想的,而且也是这么做的。
其次,很多农村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学本来就是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改换门庭,荣耀乡里的。即使孩子将来做不了官,但是,做个专家、教授、工程师之类的白领也还是不错的。怎么可能让孩子读十几年的书,然后去做个一辈子“满身油污”的技术工人呢?那和农民有什么区别!
第三,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农村和城市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要真正消灭这个差距,看来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退一万步说,即使孩子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做不了白领,也不能让孩子一辈子待在农村受罪。所以,让孩子上职业学校可以,但是最终必须为孩子在城里谋份差使,哪怕给人打工也行。反正,你不能说给我培养一个什么高素质的农民,再给我送回来。当农民还要你培养吗?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四个必须”,可以视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温总理重点强调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要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必须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
为此,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特别强调要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二是要推进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三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四是要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
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这个落差还比较大。
以调整教育结构为例,温总理在讲话中强调:“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要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今年是2008年,距离2010年“十一五”计划完成还剩两年时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不但远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而且差距还很大。每一个县一般都有普通高中2―3所,而职业中学几乎都是一个职业教育中心。不仅如此,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在校学生数,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比例大体上在3比7的比例,甚至更低。以目前的情形来看,到2010年要达到1比1的目标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不光是家长和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政府官员,甚至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都远不能和对普通高中的重视程度相提并论。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完全是一片空白。曾经一度时间在普通初、高中试行的3+1教育实践(三年基础教育加一年职业教育)也销声匿迹了。这正好违背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
再比如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问题,温总理讲:“今后,我国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各地各职业学校都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每个县(市)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做好在乡务农青年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但是,如果到西部农村各县职业教育中心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学校的专业都是围绕机械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专业领域开设专业的,几乎没有几所学校开设有与农村、农业技术有关的专业。至于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基本没有,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每年最多不超过两次。每次一般一两天,都是和劳务输出部门合作完成。除此,没有别的培训。
诚然,机械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这些专业人才,都是目前市场急需的,问题是这些方面的人才,高等职业学校也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和他们比,既不占师资优势,也不占设备优势,我们培养的所谓技术工人,送到企业去,大多数还只不过是廉价的普通劳动力而已,和没有经过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多大区别。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专业设置一律瞄准城市和企业的思想,不正是“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吗?
近年来,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纷纷流往城市和东南沿海成为潮流。甚至,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各级政府不但在舆论上大肆宣传,而且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同时很多地方还成立了专管劳务输出的机构。似乎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西部农村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唯一原因就是缺钱,有了钱,什么问题都会解决。所以,有些地方就经常统计、宣传某某地方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几年挣了多少钱,为家里盖了房,还买了什么电器,似乎这就是我们职业教育成功的范例。实际上,已经降低和窄化了教育的目标。这已经违背了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宗旨。
因为,任何教育的对象都是人,而不是钱。我们送出去的劳动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今天走进企业,也还是廉价的苦力而已。来日,在企业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必然还会被淘汰掉的。有人说,农村的孩子到城市和发达地区打工,不仅仅是挣钱,他们同样会受到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的熏陶,在企业也会学到一技之长,回到家乡,同样会创业。我不否认,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的确会给他们很大帮助,这种帮助甚至是终生的。我也不否认,有极少数人的确是从企业学到了一技之长,并由此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这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廉价劳动力,并且不一定能够安然做一生廉价劳动力。因为,他们所供职的企业,以五金、玩具、制鞋、服装、塑胶等企业为主。大都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生产率、高能源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专家做过调研指出,这类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仅是美国的26%,德国的25%。而能源消耗则是日本的5倍。主要原因还是劳动力素质低下)。不要说学到一技之长了,这些企业,在企业的升级改造中,必然会被淘汰。我写这篇文章之时,正是2008年8月,中国的这类中小企业正面临困境,纷纷破产倒闭,据媒体报道,2008年上半年以来,全国破产倒闭的中小企业就有6.7万家。仅深圳一地,就有300多家这类企业倒闭。我不由得想到,我们西部近年来输出的劳动力,主要市场不就在深圳的这类企业吗?但愿他们都学到了一技之长!也但愿他们都创立了自己的事业!
再说,中国广大的农村正在开展前无古人的新农村建设,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不例外。西部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缺钱,更需要人才。新农村建设也不仅仅是修路、盖房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更主要的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手段,来达到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生存条件的目的,还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创新能力,最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的孩子都到城里的企业去打工了,新农村建设谁来搞?现代农业靠谁来发展?农村的面貌江山依旧,充其量是多了几幢新房,修了几条新路,“三农”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这不正违背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宗旨吗?
三、困难与问题的交错
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可以用困难和问题同在来概括。之所以选择了“交错”一词是因为:一些困难也是问题,一些问题同时也是困难;困难和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很难分清谁是前因,谁是后果;也可能既是因,也是果。所以下面的分类纯属为了叙述方便。
(一)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困难
目前,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难主要是“三难”:招生难、就业难和师资难。
一是招生难。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中学门庭冷落、门可罗雀,并非夸张之词。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0万,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50万。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仅占40%左右,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则不足30%。
与此同时,西部又是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最充足的地区。有人对西部部分省2005年初中毕业生数做过统计,其中,陕西30.9万,山西34.6万,四川50万,居全国之首。在我国目前大部分省区还没有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情况下,西部各省高中招生的能力恐怕又是全国最低的,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毛入学率最高不超过60%,一般都在40―50%之间(因为全国平均入学率为51%)。
以普通高中毛入学率50%、职业学校毛入学率30%计算,还有20%的初中毕业生哪里去了?有人曾经在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采取问卷的方式,就他们选择上学志愿的问题,作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发出调查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51份(其中,男生175人,占49.9%;女生176人,占50.1%。平均年龄15.25岁)。结果是:选择上普通高中的占86.6%,选择上职中的占9.7%,还有3.7%的学生选择了停学。
二是就业难。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教育理想,也是为了解决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无目标、学生实习无基地、教师技能提高无保障、毕业生就业无出路等一系列问题。目前,西部各职业学校都在努力倡导和实施“定单式培养”模式。就是职业学校走进企业寻找订单,按照企业用人的方向和要求,有目的地设置专业,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再到签有订单的企业去就业。这不失为一条“职业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紧密联系”的好途径。一些办得好的职业学校也的确从这条途径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但是,由于西部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等原因,决定了西部地区很少这样的企业。大多数学校还是把目光投向了东南沿海,在那里寻找企业,寻找订单。同时,大型的国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用人的目光,往往都是盯着大学生,根本不屑和职业中学合作。于是,西部职业中学能够拿到的订单就是上述所说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用人,又往往并不希望经过多长时间、花多少钱、进行严格培训。所以,很多职业中学即使拿到订单,也只是简单培训一下就送往企业上班。和普通的职业介绍所区别并不大。企业之所以给职业中学订单,很大程度上是冲着教育的信誉,而这样的培养模式又恰好损坏了教育的信誉,使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信誉产生了怀疑。近几年很多职中招生宣传总爱标榜“零学费”入学,行内人都知道,学生从入学起,学校实际上就已经在赚学生钱,赚学生打工的工资。对此,学生和家长不可能一无所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损坏了职业教育的形象。
三是师资难。西部各地职业中学教师的来源,大多数无一例外都是从普教调整过来的,而且,其中多数都是教学水平和能力比较差的教师。且不管他们的能力能不能胜任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起码,他们不是职业教育所要求的“讲台上能讲一口,车间里能干一手”的所谓“双师型”教师。
至于专业课教师就更加缺乏了,一般都是采用外聘教师的做法。由于学校拿到的订单都是东南沿海企业的,所开设的专业又都是本地很少有、甚至根本没有的,所以,当地很少有专门人才选聘,企业又不愿隔那么老远、花那么大代价派人才过来,于是,专业课教师队伍不但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素质更是良莠不齐。
(二)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的问题
很多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都不尽合理。一是很少做认真深入的市场调查,专业设置有一窝蜂现象。大都集中在电子、机械、钳工、护理等专业。和高等职业学校挤在一条道上,培养的学生又没办法和人家竞争,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二是大多数职业中学很少,甚至没有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设的专业。几乎所有职业学校都是“千校一面”,培养出的学生也都是“千人一面”,进入劳动力市场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实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又没有学习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三是专业设置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说是适应市场需求,其实是没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这也给师资培训、课程开设、教学管理诸方面带来了很大麻烦。
2.实习基地的问题
前文已述,温家宝总理讲,职业教育“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所以,既要学习理论,更要注重实践;而且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对职业中学学生来说,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这就涉及实习基地的问题。学生到哪里去实践?在学校实践吧,西部职业中学实习基地建设几乎等于零;在订单所属企业实习吧,难免和学校教学脱节,自然就成了一入校就打工,还谈什么教育。
所以,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实习基地建设,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习基地建设需要的投入,并不比建设学校少,如果要是专业设置没有长远考虑,始终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话,且不说欠发达地区本来就资金匮乏,如此一来,不是更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吗?
近年来,西部地区也有极少数办得好的职业中学,他们大都集中在当地有能源企业的县区。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都是和当地企业联手,围绕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专业。学生实践不存在问题,理论学习也不会耽误,不但能学到知识,也能较快掌握能力,深受企业欢迎。而且,这样的专业既是他们的优势专业,也是他们的特色专业,甚至还是他们的王牌专业,因为往往会有外地相同的企业慕名找上门来和他们签订单。这些学校,面向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推广。
3.教学管理的问题
职业中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普教转行而来的,职业中学的校长和管理人员也不例外。所以,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用管理普通中学的思维、方法来管理职业中学。突出表现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操作;重人格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尊规守纪教育,轻职业创新教育。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有知识,少能力,甚至没能力;嘴里能说,手上不能做,动手操作的能力差。这也是企业并不看好职中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职业中学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只重视技术培训,不重视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培训,不重视职业教育。突出表现在学制安排上。虽然国家规定职业教育学制既要有长班,也要有短班,要“长短结合”。但是,许多职业学校却只设短班,不设长班,甚至搞起了“短平快”:一招进来就送出去。既省时,又省力,还来钱快(收取中介费)。名正言顺地把职业学校当职业介绍所来办,完全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就长班而言,国家明文规定,职业学校同普通中学一样,学制三年。但是,目前西部农村职业中学长班学制基本都是两年。难怪一些企业招工,宁愿要普通高中毕业生,不愿要职业中学毕业生。
所以,由于职业教育遇到的困难,带来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同时也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职业教育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困难和问题互相交错,才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最真实的现状。
四、付出与收获的不等
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冲突也好,落差也好,还是说困难与问题的交错也好,都不是说西部人不重视职业教育,也不是说西部职教人不努力。相反,所谓欠发达地区,说穿了不就是穷吗?越是贫穷的地方,人们思变的决心越大,刻苦图强的信念越强。西部从来就不缺这样的有识之士,更不缺艰苦创业之人。西部各省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他们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不亚于其他任何地方。让他们着急的是:努力的付出,与得到的收获不等。
比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国家每隔三五年召开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颁布一份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在西部很多省、市、县,每年都要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每年都有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出台。政策扶持的力度之大,是普教不敢望其项背的。很多县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校长都是由县长或副县长兼任的。主管业务的常务副校长,都是组织部主管的正科级干部。规格之高,是普教所无法比拟的。关于职业教育工作,西部各地每年都有标准化职教中心、示范职教中心之类的创建活动,现场会、研讨会、达标验收活动,每个地市每年都有。措施之硬,也是普教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舆论宣传的力度也不小。《西北职教》办得很有特色、很有高度和深度,在西部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宣传阵地;“中国西部职教精英论坛”,活动开展得颇有声色;各职业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得更好,所有的宣传手段都有,各种公共活动和场所,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尤其是招生宣传。这些都是普教从来都没有过的。
比如职业学校的建设。上世纪90年代,用省长办公楼的资金建职教中心的事就发生在陕西,当时媒体都有过报道。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地区建设职教中心的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很多县区都纷纷建起了新的校址,一般投资都在5000万元以上,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确不是个小数目。
再比如招生工作。近年来西部地区职教招生工作竞争十分激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千方百计采取行政措施,一方面强制辖区内各初级中学为区内职业学校招生,另一方面,又将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初级中学的考核指标之一,采取奖罚措施。上行下效,各职业学校在招生上也想尽了办法,除过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外,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将招生任务分解到了教师头上,把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甚至各职业学校几乎都有经济激励措施,比如每招一名学生,奖励多少钱等。
总之,无论是政策支持的力度,还是经费投入的力度,还是招生措施的强度,应该说都不弱。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和政府的期望有很大差距,仍然和普通教育站不到一条起跑线上。辛勤付出的努力,和实际得到的收获严重不对等,这让西部职教人感到十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