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不断加快,西部教育人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注意向发达地区教育学习,试图借鉴发达地区教育成功的经验,来振兴西部教育,这无疑是一种颇有远见的选择。于是,到教育发达地区、知名学校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但是,据我所知,学有收获、学有变化、学有成果者寥寥无几。甚至有些学习者学习归来,不但不积极借鉴别人先进的经验来改变自己落后的面貌,反而被自己所处的西部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和发达地区发达的经济、教育环境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所吓倒,反而丧失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对此,笔者曾经进行过长期观察、认真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的方法有问题。但凡学习者,大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校经费来源、教学设备、办学条件、教师工资、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升学率等方面。很少关注人家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思路以及办学方法等。一句话,我们的学习重视具体“术”的模仿,而轻视理性的思考和借鉴。所以,学习回来的大都是一些表象的形式、不切实际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操作办法,最终起不到多大作用,甚至一点作用都不起。
实际上,我们和发达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办学水平上是存在很大差距,但是,我们同处在一个国家,同受一个党的领导,可以说同在一片蓝天下,沐浴同样的阳光,经受同样的风雨,有着同样的教育方针,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应该说有着同样的发展机遇,机会是均等的。客观上的差距是有的,我们应当承认,但客观条件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主观因素,这在西部地区是有例为证的。宝鸡眉县,同在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基础都算不上最好,和东南沿海、大中城市更不能比,但是眉县教育的整体发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并不亚于发达地区。眉县成为陕西省第一个教育强县,并不是依靠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优势,而是主观因素起了决定作用。如果说眉县的例子还不够典型的话,那么,位于眉县槐芽镇的一所农村中学槐芽中学的发展历史则让许多人备受感动。一所破旧不堪、既留不住学生、又留不住老师、几乎濒临停办的学校,只是换了一位校长,换了一种办学思路,短短五六年时间,就发展为省内外闻名遐迩的省级重点中学,其花园式的校园、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办学质量,比起发达地区的许多学校,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五六年时间,学校用于建设的资金累计达到了三千多万,而来自政府的投资仅三百万,其它的资金哪里来的?依靠政策招商引资。
那么,西部农村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教育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我以为差距主要有三:一在观念,二在思路,三在工作。
首先说观念的差距。发达地区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信息灵通。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国家每一项新的政策一出台,他们都最先知道、最先理解、往往也是最先实验,可以说他们首先占有了天时和地利的先机,长此以往,他们便养成了善于捕捉信息、精于研究政策、敢于抢抓机遇、勇于探索实践的个性习惯,这又是他们占去了人和的优势。任何事业,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又岂有不成功的道理?而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国家很多新的改革举措,都是先在发达地区实验成功之后才在西部地区推广实施,所以,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们,长期以来便养成了怕犯错误、怕担责任、怕冒风险、求稳怕变、喜欢等待观望、喜欢吃现成饭、坐享别人实践成果的思维惰性。所谓“见事迟,行动慢”,任何事情都比别人慢一步,总是要等别人成功了再去参观学习。岂不知到那里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政策早已有了,我们就是没敢干。比如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政策早已出台,而我们现在才去发达地区学习;比如教师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问题,发达地区已经做了好多年,我们到现在还不敢做;比如校长公开招聘的问题,发达地区也已经做了好多年,而我们至今还是不敢做;比如教育部早就取消了高中会考制度,许多发达地区都取消了,但是西部个别省还是不愿取消;比如一些教育发达地区都把高中招生权下放到了学校,但是西部很多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仍然抱着权力不愿放手;再比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观念守旧,思想落后,死抱住已经僵死的东西不敢、或者不愿松手,还要以“我们有我们的实际”来搪塞,其实无非是借口罢了,真实的心理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那点权力。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今天这里参观,明天那里学习,学习来学习去,不但学不来真经,有时连原有的好传统都丢弃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地组织校长赴甘肃会宁县去考察,回去后向教师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会宁县的教师待遇很好,其中一条是教师的住房很宽余,县中教师每人都有一个独家小院。奇怪的是紧接着这个县的县城所有中小学一律不给教师提供住宿条件,理由是学校住房紧张,如果有教师在校外实在租不到房,学校可以提供住房,但是教师必须付房租。因为房子大小不一,租金也从50元到100元不等。理由同样是“各地有各地的实际,不能相提并论”。那么学什么呢?美其名曰“学精神”。于是便有了什么“二愣精神”(即教师愣教,学生愣学。“愣”西部方言,不遗余力的意思。)、“三苦精神”(即校长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最终什么也学不到。
其次是思路上的差距。近一两年来,随着建立和谐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公平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曾注意浏览过不少讨论文章,总的印象是多抱怨之声,少思考之心;多批判之音,少建设之思;多揭露问题之笔墨,少解决问题之策略。这样的讨论有一些是好事,但是如果全都是抱怨之声、批判之音、揭露之笔墨,则于解决问题毫无裨益。
2005年5月,笔者曾到宝鸡眉县的槐芽中学考察学习,当时槐芽中学校长在介绍情况的时候讲了一段话,他说:“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们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不如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但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享受和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同样的教育呢?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就不能享受和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同样的待遇呢?也正是这个动力促使我们下决心要改变我们落后的面貌”。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差距不就在这里吗?当我们还在抱怨、还在批判、还在揭露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良策了,就已经在着手建设了。遇到困难和问题,采取的思路不同。
而在西部农村,大部分人的思路不是这样的。大体上有三种思路:一是抱怨。抱怨环境、抱怨政策、抱怨条件,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二是等待。等待政策、等待资金、等待条件改善以后再来工作。三是逃避。这里环境不好,老师可以跑到到环境好的地方去,这里条件不好,可以把孩子转到条件好的地方去。于是有了所谓的“西部教育大逃亡”。大量教师外流,大量学生外流,试图通过“逃亡”来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其实,最早感受到教育不公平的不是农民、不是工人、也不是普通居民,而是各级领导、教育工作者。这些人的孩子又有多少呢?显然是极少数。极少数学生享受了公平的、优质的教育,那么,大多数学生的公平教育又在哪里呢?而恰恰就是这极少数学生的家长,在给那大多数学生的家长讲公平教育、讲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再次是工作上的差距。但凡到发达地区去考察学习的人,学习归来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搞教育,并非所有的思路都有差距。相反,很多思路大家都是一样的,发达地区想到了,落后地区也想到了,问题是发达地区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而落后地区没做到,或者是没做好。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工作上的差距。发达地区重视做,落后地区看重说;发达地区重实践,落后地区尚空谈;发达地区重效果,落后地区重形式。看看落后地区的各种工作总结就知道,开了几次会、发了几份文件,都是工作成绩。所以,开会、发文件就是工作。难怪很多工作发达地区做,我们也做,但是人家成绩斐然,我们却成绩寥寥,甚至没有成绩。
由此看来,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向发达地区教育学习很有必要,但是学什么、如何学,却很值得深思。我的观点是;重“理”轻“术”,重“做”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