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才艺塑造篇
15039500000021

第21章 儿童绘画才能的培养

给孩子一个美的世界。如何让孩子在美的世界、美的氛围中成长呢?

首先,父母可以利用一切条件让孩子欣赏他人的作品,引起孩子对造型艺术的兴趣。可以给孩子欣赏中外名画、名作,以及当代名家的作品。如果有条件,要常带孩子参观画展、画廊,让孩子从小接触那些造型艺术的珍品佳作,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艺术的种子。一位母亲在介绍如何培养出获得国际儿童画大奖的儿子时,曾提到这样一番经历:一次,母亲出差北京看全国美展。她竟不畏艰辛,带上才两周岁的儿子一起旅行数千里。在中国美术馆,观者如潮,这位了不起的母亲就让孩子骑在自己脖子上,载着他一幅一幅地看完了整个展览。

其次,父母还要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能在造型艺术方面受到高雅的家庭熏陶。家里可以挂些格调高雅的字画,放置一些富有艺术性的居室装饰物。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艺术情趣的居住环境。父母不要让那些粗制滥造的黑绒纸画、大美人头像等趣味低级、艺术水平低劣的东西充斥于孩子的周围环境。因为这些低劣的作品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此外,给孩子提供精美的画册、高水平的图画以及造型优美大方的玩具也是一种良好的艺术熏陶。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利用周围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来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让孩子观察、了解身边的万事万物,积累关于这些事物的印象和体验,让他从内心深处产生出要表现它的强烈欲望,积极地进行绘画、雕塑等活动。

例如,父母可以在带孩子上街购物时让孩子仔细观察街景;在带孩子郊游时,让他观察山野风光;在家里,让孩子认识各种生活用品、家具、食物等。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绘画

孩子在学龄前就开始对事物的形状、颜色产生兴趣,对实际事物、经历过的事物有了认识并能画出来的和真实的东西不是很像。等到了一年级以后,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甚至表现欲都很高,他不是画看到的东西,而是画他们认识的东西,这时候是开始学绘画的最佳时期。

(二)怎样选择绘画老师

绘画的价值在于作品自然、丰富的人性感和生命感。要想让孩子学好绘画,就要请绘画基础非常好,懂儿童画,不会给孩子太多制约、尊重孩子的主体性,会引导每个孩子的个性,启发孩子的创造性,让孩子自由发展的老师,具备这些条件的老师作指导是比较好的。

对孩子来说,老师能知道的不仅是绘画,而且能让孩子成为群体的一员,能在群体之中自由发展,群体生活能培养其社会性。

(三)培养孩子绘画的兴趣

有的孩子一开始什么也不画,也不会画。但慢慢地经过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他们都会自己拿起画笔,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少年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极大地的好奇心。满足这种好奇心,就要多观察、多思考,比如看蚂蚁搬家、观察小动物、参观植物园等。在观察的同时,我们要引发起把这些东西画出来的愿望。有了愿望后,才能充满兴趣,专心致志地去画,这不但可以提高画画的热情,也锻炼了绘画能力,加深了对绘画对象的认识。

只要有时间,青少年儿童还应多到博物馆、美术馆或一些古建筑以及各种艺术展览会去参观,用美丽的艺术形象熏陶自己的情操和培养、提高审美能力,这样,对绘画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四)鼓励孩子大胆画

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也可以培养观察力、注意力、创造性(应用力)、平衡感、集中力、敏锐的审美能力。开始学画画的孩子,对绘画非常喜爱,所以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

对孩子的画,不要片面地看画的像不像,不要看画得是否精巧,或者功夫是否地道,而应当主要看他们是否有想象力,一句话,只要想象丰富,越大胆越好。国外有些儿童画,并不见有具体形象,但画幅上渲染的一片色彩却十分绚丽和谐,丰富大胆,“大胆想象”,它是儿童绘画中最宝贵的东西。

家长不仅要对孩子的画加以鼓励,说:“画得不错哦!”还要避免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批评,避免以常人的标准判断好坏。对孩子来说,经常被父母和老师说得很差,结果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很差”,这样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所以要去观察孩子心灵的生动表现,不要认为画画把形状画得和实物一样就感到满足了。家长不需注重孩子画得像不像,而重要的是孩子的表达。一幅好的画是可以从中感受到孩子的各种感动和喜悦的,用画传达出充实感和生命感。孩子将本身的经验以自己的能力表现在画中,非常用心的画出来己表现得非常不错了,要注意色彩方面的优美表现。

要孩子画出好的画,必须有好的绘画用具。如果强迫孩子画,不如尽可能让孩子有愉快的经验,多接触美好的东西。

(五)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启发孩子绘画,如果找不到恰当的老师,做家长的只要懂一点孩子心理,掌握一定的方法,也可以给孩子必要的指导。

孩子绘画,自有他们自己的规律。孩子看世界和成年人不同,他们有纯净的童心,有天真正邪的情感,有不受时空限制的想象,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孩子的绘画,就是他们自身要求表述自己心灵的一种方式。做家长的不妨冷眼旁观你的孩子作画时的情态,他们一边拿着颜色笔涂抹,往往一边喃喃自语,让自己的心灵在笔下任意流露。孩子的心灵,并不凭理智支配,完全是一种情感,一种孩子的心理而己,是受他们的本性所支配。

所以,辅导孩子绘画,越是顺其自然,越能取得好成绩。这样说,是否就根本不用诱导帮助呢?所说的不用教,只是不能按照成年人的心思去支配、替代,更不能强制他们去画什么或怎样画。现在,有些城市开设的儿童艺校,或者才艺培训班,那里的老师有的采取机械的方法,让孩子怎样画个圆、怎样画个方;或者让孩子们照着老师作画的方法,“依样画葫芦”,培养孩子成为“小大人”,这样教法,不是科学的方法。

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胆的想象依据的还是事实。人们凭借记忆中的一点事实作为依托,展开许多联想,让思想的翅膀自由翱翔。

诱导孩子绘画创作,关键在启发孩子的想象,做家长的必须为孩子开拓发挥想象力所必须依据的广阔天地,父母要常常带孩子去逛公园、动物园,到有山有水的田野去游览,或者带他们逛街市、看电影、听音乐;陪他们看电视、看画报,给他们讲故事,让他们接触一切新奇的世界,增加他们生活的知识,开启他们的心灵,奠定他们发挥想象的基础。

但是,家长带孩子活动的时候,还必须有意识地处处诱导和启发孩子观察事物,培养他们的记忆能力,譬如,在带孩子看完电影时,让他们复述电影故事;逛完公园后让他们讲讲所见所闻;听完故事后让他们复述一遍;遇到特别新鲜的事物,诱导他们特别集中注意力,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观察和记忆的可取办法。孩子接触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增加大脑的信息储备,然后开启他们纯净的自由的想象,就将产生成年人所无法触及的无限瑰丽的童话世界。

当孩子根据记忆材料展开想象,进入创作,做家长的千万不要设置人为的障碍。不要因为旁枝末节而给孩子任何指责或批评,甚至连皱眉头的表情都不能有,应该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孩子的感觉是极其敏锐的,任何不快都可能阻碍他们想象力的发挥。有的家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生怕孩子们“骄傲”。喜欢对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使孩子不知所措,在不知不觉中抑制了孩子的创造力。要知道,多一分民主,就有十倍百倍的创造才能的发挥。

人们往往担心孩子绘画的技法对不对?希望有画家给予点拨。艺术创造最根本的是靠敏锐的感觉。孩子怎么感觉,就怎么表现,熟能生巧,技法也就出来了。成人的技法对孩子并不适用,请画家传艺,有时能获得一些启发,但更可能禁锢了孩子的想象和创造,有些“小大人”的儿童画就是这样形成的。

(六)辅导孩子绘画的具体方法

教孩子绘画的目的,就是根据孩子心智的特点,通过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6~7岁的孩子大脑的发育已经基本接近成人,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同时已有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由此逐步向逻辑思维为过渡。到11~12岁,脑细胞发育已达到成人水平,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优势,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和感性的东西直接支持,这种思维属于经验性的。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从不自觉向自觉的计划系统性发展,但在观察时经常不能把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分开,想象力从无意想象逐步向有意想象发展,从再造想象逐步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并富于现实性,空间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使想象力更加丰富。绘画能力方面,他们已从涂写性的绘画游戏逐步发展到能简单构图,从理解简单图形到区别它们的大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直至掌握三维空间的透视关系。入学前后,对光谱色的名称能巩固地联系起来,到一年级时能辨别红颜色的三种色度,黄颜色的两种色度,到小学五、六年级,对蓝绿两种色度辨别精确性可提高60%以上,以上这些情况给孩子美术教学提供了依据。

家长辅导孩子绘画要有一定的方法,幼教专家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供参考。

1.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入手

这样可以掌握教学上的主动,通过诱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中学到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比如画房子,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画。家长可以从简单主体结构讲到门窗,又从门窗讲到房前屋后这就可以画上树木、车子、动物、花草直至空中的太阳、飞鸟、飞机等……在自然而然中扩大了知识范围,启发了想象力。

2.让他们按自己所认识的世界去描绘自己的画面

绘画不是照相,应该是反映孩子心目中的客体,而且,每个孩子都有一套自己观察和描绘事物的方法,并不是某些家长认为的“胡画”。一只鸡让100个孩子去画,却是100个不同的样子。因此,不应强迫孩子作画都纳入一个模式,要让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独创能力的空间。

3.强调感觉

不要过多强调技巧与表现方法,对人印象最深,感受最强,而且是瞬间在头脑中形成的视觉印象,称为“感觉”。而这种感觉在某种意义上说往往体现了艺术才能的高低,指导孩子用不同的材料画出感觉,会大大拓宽孩子的创造性范围。过分地强调技巧和表现手法会限制孩子的创造能力。

4.必须在孩子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后再教授临摹和技巧孩子心理发展从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占优

势,这两种思维方式过渡是孩子绘画心理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转换过程是孩子绘画能力是否不断提高的关键,孩子只有具备了一定抽象思维能力,才会对临摹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不然,则是盲目地模仿,由主动变为被动,扼杀了孩子能动地创造性,成为没有创造能力的一架拙劣的“誊印机”,甚至对绘画逐渐地丧失兴趣。

5.加强基本功训练

这里所说的基本功是指写生、速写、默写、摹写。

写生,指导孩子观察和分析绘画对象,进一步培养眼和手的协调能力,达到深入地了解被观察对象,如实生动地描绘“客体”,这个“客体”是孩子各自心中的经过客观认识形成又通过主观意识加工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反映到画面上是丰富多彩的图形。

速写,就是把眼前的物体迅速地画出来。眼前的物体给绘画者一个感受最深的印象,就是“感觉”,速写就是画感觉。速写可以帮助孩子由单纯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先从最简单的静物入手,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多画速写可以帮助他们塑造出更多的生动形象。很多作品往往是根据速写进一步深入加工创造出来的。

默写,孩子有着丰富的形象记忆,可以通过一次活动、一个时期的生活或者故事去让孩子想象并画出来,或者让他们在众多的回忆中挑选他最喜欢、感觉最深的事情画,并加上想象的成分。这种训练对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

摹写,就是临摹,它是学习绘画的方法之一,也是继承传统技法必不可少的一步。孩子的临摹目的和成年人不同,成年人一边临摹,一边分析、研究、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学习和掌握技法;孩子的临摹则基本上是照搬。但在临摹中,应指导孩子能动地分析一些作品,有选择、有目的,大胆地拼凑剪裁,也是一个再创作过程,因为孩子在没有掌握技法时,是根本不可能临摹得很像。但临摹是帮助他们体验技法的良好的途径。

6.对孩子画面的构图要求

孩子的画具有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天真烂漫、有个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提出几项构图要求,概括为五个字:多、满、精、变、深。

多——画面上表现事物越多越好,反映了孩子认识事物的广度。

满——力求画面“满满当当”,显得丰富、紧凑,符合孩子“求全”心理。

精——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表现内容上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力求主题突出,为主题服务”;二是在材料制作上要求“精工细作”。有些孩子的作品从内容上看很有意思,可由于制作上的“粗制滥造”,缺乏形式美感。精,是要求内容与技法、制作形式上的统一。

变——在表现内容和技法上,力求变化。少呆板、重复;多生动、差异、对比。

深——颜色宁深勿淡,让孩子大胆用笔。从效果看,可以加强孩子对工具材料的感性认识,颜色较深,反差较大的画面容易反应出个性,更能引人注目。

(七)培养孩子在绘画中增强自信

信心是成功的支柱。少年儿童可以以绘画增强自己的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如何在绘画中增强自信心呢?有的同学自卑心比较强或是怕羞,不敢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比如有个同学嗓子不好,不适合唱歌,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产生了自卑感。在无意中,她迷上了绘画,她好像忽然发现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灵巧的双手和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孩子有了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只要认识到孩子具有绘画的才能,就应该发挥孩子的长处,挖掘潜力。取得了成功,就会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

要增强自信心应该努力勤奋,不怕吃苦,刻苦学习,虚心向别人请教,多观察生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另外,也应该让孩子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进步,量力而行,不要与别人乱作比较,使孩子的精神保持在乐观向上、勇于探索的状态。

附:徐悲鸿的家教启示

近代中国有一位乡村画师徐达章,采用了独特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教育儿子徐悲鸿(1895—1953),造就了一位当代中国的美术大师。徐达章的教子经验很有启发意义。

徐悲鸿出生于太湖之滨的宜兴屹亭桥镇。他的父亲徐达章自幼酷爱画画,靠勤奋刻苦,自学成才,是当地著名画师,还擅长书法、诗文等。徐达章因家境困难,靠卖字画维持一家人清贫的生活,然而他却保持了不畏权贵的风骨。

徐悲鸿年幼时就喜欢画画,但因家境贫寒,无钱拜师学艺,他的启蒙教育就由父亲亲自承担。徐达章从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实施教育。他告诉儿子:“你应当好好读书。要想成为一个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在父亲的教导下,徐悲鸿9岁就学完了《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左传》等书。由于从小读书多,所以后来徐悲鸿的画中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无论写生还是素描,都透出一股书卷气。

徐达章教孩子学画也不是一味只讲技法。他教徐悲鸿每天临摹一副吴友如的画。吴友如是清末最著名的插图画家,绘画的内容有人物、亭台阁楼、奇花异草、虫鱼鸟兽,无所不包。学习这样的画,使徐悲鸿得到多方面发展才能的机会。而徐达章更看重的却是写生。他教徐悲鸿画父母兄弟,画邻人,画乞丐……

他常常带徐悲鸿沿着家乡的小河岸边步行,引导孩子欣赏和观察大自然的美景,朝霞、落日、山川、翠竹、石林、渔舟,都一一收入徐悲鸿的眼帘,同时培养起他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徐达章对徐悲鸿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在教会儿子认识社会和做人方面。他告诫孩子,做人要有抱负,“要记住,业精于勤”,“生活再苦,也不要对权贵折腰”。他时常带徐悲鸿到四乡流浪卖画,有时食不果腹。然而,遇到更贫穷的人,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拿出仅有的一点钱周济他们。在路上看见大石块,他招呼徐悲鸿一起把它抬到路边,以免妨碍其他行人和车辆。父子俩一起吃饭时也是相互照顾,父亲总是把那仅有的一点菜都倒在儿子的碗里。同时,他对儿子的要求又是严格的。有一次,徐悲鸿的一幅画中房子画歪了,他立即认真地指出:“这样的房子是不能住人的啊!”

在父亲的影响下,徐悲鸿少年时就画了很多精彩的画,他在画上署名“神州少年”,盖上“江南贫侠”的印章,培植了“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可贵品格,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富同情心,极富爱心,具有民族气节的人。

徐悲鸿后来留学法国,成为著名的大画家。但是爱国爱民之心,始终不移。他学成回国后,曾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为培养后代,不遗余力。

徐达章对儿子徐悲鸿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期望儿子在绘画上有所成就,却把更多的功夫放在画外,使儿子懂得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使儿子懂得怎样做人,懂得刻苦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这样,徐悲鸿的笔端就有了感情,有了正气,有了中国气派,这些都是成就一位大画家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