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14至第23篇原题“古乐府臆札”,序云:“岁在丙、丁之际,偶成古乐府臆札十一则。甫脱稿,一夕而失之。至己酉春夏之交,复写定,得十篇十四则。因于诣古槐书屋时呈俞平伯师乞正。承平师逐条审读,并以不同意见相示,今悉附于每篇之末,兼致谢忱。”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莫不夜归此四句旧说有三解:一、“良臣”指良将。沈德潜《古诗源》:“思良臣,怀颇、牧之意也。”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引申其义,而释为“善于谋划调度的大臣”。二、以“良臣”为讽刺语。陈本礼《汉诗统笺》:“此讽今之自命为良臣者。”三、以“良臣”为“良人”之误。闻一多先生《乐府诗笺》:“‘臣’疑当为‘人’。‘人’、‘臣’声类同,又涉上文‘忠臣’而误。‘良人’者,《孟子·离娄下篇》‘其良人至’赵注曰:‘妇人称夫曰良人。’《秦风·小戎》为妇人思念役夫而作,其诗曰‘厌厌良人’。此诗义与彼同……亦妇人思夫之辞……”今按:此诗盖反战之作,诗人对当时统治者未必抱有幻想。陈沆《诗比兴笺》:“沆案《汉书·匈奴传》:右贤王怨汉夺其河南地,筑朔方,数入寇边,侵扰杀略吏民甚众。汉复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又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置城障列亭至卢朐,而屯其旁,筑居延泽上。匈奴数大入杀掠,坏所筑亭障而去。正此诗所指也。”其说虽拘牵史实,要得诗之大旨。下文“朝行”二句,属哀悼语气,与名将大臣身份殊未相合。“谋划调度”云云,尤有添字解诗之病。且“良臣诚可思”一语显为正面语气,与讽刺之意亦未切,故陈本礼说亦不足据。闻说近是矣,然以“臣”为“人”字之误,终嫌证据不足。窃谓“良臣”者,国士之谓,指战死者皆国家好儿女。“子”与“良臣”为同位语,是诗人直接对死者表示哀悼也。“莫”即“暮”之本字,陈沆释“莫不”为“无不”,非是。后二句言朝出征而暮不归,正谓阵亡者之可悯。“夜归”与“朝行”为对文,与“暮”似重复而实不复也。
附:俞平伯先生来信
“臣”字当作古义,即“臣妾”、“臣仆”之“臣”,不必改“臣”为“人”。若解作“国家好儿女”,以今揆古,恐亦未合。“莫不夜归”者,当是不归,非归也。足下说是。若果真早出晚归,便不必作此诗了。(以上原信)
小如按:“国家好儿女”云者,确有用语太新之病。鄙意盖用此语为“国士”一词之译意也。如“臣”字不必改字,则“子”之称亦可为妻称夫之词,似仍以闻一多先生说为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