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8日《新民晚报》第七版有位同志提出“京昆剧中的‘脸’字何以非读成‘俭’音不可的疑问”,并说:“戏是演给大众看的,应该让人能够听得懂。因此,无论理由如何充分,‘脸’字还是发其本音为好。”
关于这个字的读音问题,50年代我就曾向张伯驹先生请教过。到80年代,我又同北大语言学专家林焘教授讨论过好几次。经过反复追究印证,完全可以肯定:现在昆曲、京戏唱念时用的所谓“中州韵”,基本上是两宋时代的标准“普通话”,亦即宋代官话的读音。作为古典艺术结晶的昆曲和京戏,居然在它们的唱念的字音中还保存了宋代官话的读法,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如果你翻一下宋代的韵书如《集韵》,就会发现这个“脸”字正是读“俭”而不是读“liǎn”的。
1964年至1965年,我曾到湖北荆州地区参加了近一年的“四清”运动,整天同当地工作队的干部打交道。无论在公安、天门、沙市还是江陵(即荆州),那儿的人都经常把“脸”读成“俭”。如说“洗脸”,由于是现代语,他们并不读“洗jiǎn”;但一遇到成语,如“嬉皮笑脸”,就自然而然地读出了“jiǎn”音。可见把“脸”读成“俭”,实际上在九百年前,那就是它的本音。读“liǎn”倒是后来的事。
我常想,连王致和臭豆腐都要求保持它的古老风味,何以到了昆曲、京戏这类古典艺术本身,我们的一些同志就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动辄要求一改再改?我并不主张唱现代歌曲时也把“脸”读成“俭”,那当然是胶柱鼓瑟,食古不化;但在昆曲、京戏中保存一些古代读音,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以为,我国不少传统戏曲剧种所以产生危机,并不是广大观众对它有看法,而是某些自封为观众“代言人”的同志总爱对传统艺术指手画脚提“创新”意见。这才导致老观众嫌它非驴非马而不再看它;而新一代的观众也并不因此就承情惠顾,他们仍旧喜欢流行歌曲和迪斯科。结果观众只会越来越少。总之,爱听昆曲、京戏的同志必不因“脸”字读“俭”,便厌恶昆曲、京戏;根本不爱听昆曲、京戏的人,你就是把所有台词都改用普通话来唱来念,他也未必就对昆曲、京戏一下子产生浓厚兴趣。倒是苦了演员,究竟应该怎样唱和念,他们几乎无所适从,从而各行其是,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危机呢!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