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185

第185章 185 “喜的是”及其他

报载:言菊朋之孙兴朋(少朋之子)来京公演全本《打金砖》,在演“绑子上殿”一折出场时,所唱的二黄慢三眼中,唱了一个普通话的语音,即把“喜的是五谷丰登”的“的”字唱成了“得”而未唱作“的”,从而誉为善于处理“上口字”,是“别具匠心”、打破常规,并称他这种唱法与当年李少春唱《卖马》西皮三眼的“如”、“主”等字不上口有“异曲同工之妙”云云。我以为,这一系列提法都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把“的”唱成“得”,无所谓上口不上口,因为京戏里所谓“上口字”并没有“的”字在内。其次,言派也好,谭派或余派也好,这一句都唱“喜得是”,既非把“的”唱成普通话的语音,更非首创于言兴朋(亦非首创于言菊朋),谈不上什么“破此常规”、“别具匠心”。何况,“绑子上殿”(即《上天台》)的大段唱词中并不止一个“的”字,如“因此上发湖北灭他的情性”、“孤是有道的明君”等句,菊朋也好,少朋、兴朋也好,其中的“的”字仍唱“di”而不唱“de”。可见这样捧言兴朋是并不符合实际的。

至于李少春当年主张不唱上口字,自然也是一种探索。如果说这是少春自我做古,则殊不尽然,《卖马》这段三眼是谭鑫培唱红的,而谭在这一唱段中本来就有不上口的字,如“但不知此马落在谁家”的“知”就唱“之”而不唱“机”。京戏的唱法与普通话语音的距离,除上口字外还有声调上的差异。而事实上,完全用普通话的声调来唱京戏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今后一切京戏唱腔都改成京韵大鼓或梅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