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241

第241章 241 名家笔误与手民误植

最近我连续读了几种被当前读者认为是高品位的刊物,如北京的《读书》、天津的《文学自由谈》和湖南的《书屋》等,确实受益不浅。其一,刊物中文章作者名家辈出;其二,不论名家或非名家的文章,可读性均甚强;其三,文章有分量,十九非泛泛之作,读了不仅益人神智,增长知识,而且启迪思路,开拓眼界。

遗憾的是,在这样档次品位较高的刊物中,有些文章却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硬伤”。有的可能是作者的笔误,有的或者为手民误植。我们说,作者即使是名家,也会出现笔误;而责编却应该严格把关,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作者。至于误植,则校对有失职之嫌,责编同样不能推卸责任。总之,这种舛误是会严重影响一本刊物的美好声誉的。

试举数例以明之:某月刊有一篇名家评名画集的文章,文中引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七律中的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作者首先把杜牧误作杜甫,又把“尘世”误作“人世”。这实在是这位作家的盛名之累。又,某双月刊载有一篇谈纪晓岚的文章,竟把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误作“王明盛”,把诗人洪亮吉误作“洪吉亮”,使人读了啼笑皆非。类似的讹误尚不止此一两处,这里恕不絮举。

至于我自己写的文章,也往往在发表时由于被手民误植而引出歧义,有时错得还很严重。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说马列主义指宗教为鸦片乃“不刊之论”,印出后竟被误排为“不利之论”,不知者还以为我在诋毁马列主义。最近有一家刊物发表了老一辈学者、前北大副校长魏建功先生的纪念专辑,其中转录了我写的一篇跋语,中有句云,“及拨乱反正,时人不能略迹原心”,由于原跋是用毛笔写在魏老诗稿后面的,未加标点,发表时竟被误断句为“及拨乱反正时,人不能略迹原心”,成为似通非通的句子,亦难免为通人所讥。此虽小节,终于暴露出责编的短处,诚不可不慎也。

199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