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003

第3章 3 古人好诗难译

近时读到一本《唐诗三百首新译》。译者对原作很下了一番工夫,译笔也尽量想方设法体现不同作家不同诗体的不同风格。但古代诗歌毕竟难译,好诗能译得准确无误与保持原作精神风貌则尤为困难。今姑举王维名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为例。原诗云:“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请看译文是怎样写的:

雨后,寒山忽然变得碧翠青苍,秋泉潺潺日夜流淌。我倚着拐杖在柴门外眺望,迎晚风听蝉儿在树头歌唱。夕阳在辋川渡头缓缓坠落,山村缕缕炊烟悠然飘上暮天。真高兴又遇上你喝得醉态蹒跚,狂歌来到我的五柳门前。

第一句原诗根本未涉及是否下雨,故“雨后”二字是多余的。这句“转苍翠”并不太好讲,却根本没有“忽然”的意思。作者本意盖指夏日树木绿色遍及山野,十分浓密茂盛;及至入秋以后,百卉木叶逐渐凋谢稀少,只有长着常绿乔木的寒山,这时反倒转而显得更加苍翠了。倘不这样理解,“转”字便无着落。次句的“潺”并不等于“潺潺”。“潺潺”是象声词,而“潺”始见于汉武帝《瓠子歌》,乃是形容水流快速激荡的状词(见前文,此不赘)。这前二句乃是说秋日寒山反倒一天天苍翠起来,而秋水却一天比一天流得湍急了。译者不得其解,故译文适得其反。第五句原诗明说“落日”尚未尽暝,黄昏时尚有余光,而笔者却译成“缓缓坠落”,以不坠为坠,情景大异。而第六句原诗明明说村落间升起“孤烟”,而译者偏用“缕缕”释之,既言“缕缕”,则炊烟非一,当然就不是“孤烟”了。昔严几道论译事,拈出“信”、“达”、“雅”三条原则。今用口语译古人韵语,先不谈“达”与“雅”,从上面所举四句译文来看,连“信”字都未做到,更遑论其他乎?

此诗第七、八两句,原作虽用楚狂接舆和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典故,却未必坐实这两位古人就是比喻王维和裴迪,译文用了“你”、“我”两字,便显得太死板了。何况陶渊明嗜酒而“饮少辄醉”,《庄子》里的接舆只是“狂歌”而已。作者此处则说接舆因醉而狂歌,正是有意把古代两位隐者写得含糊其辞,似二而竟合之为一。这原是古典诗歌的妙处,强分“你”、“我”,反觉索然寡味了。

1997年8月重新修订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