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005

第5章 5 《白雪歌》中武判官是几时上路的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诗中的名篇,几乎所有选本都选了它。但我看了若干种注本和今译,都未涉及全诗的时间性,即作者写此诗是什么时间开始落笔,写到什么时候为止,具体地说,武判官究竟是什么时候动身上路的。此问题看似琐细,却至关重要,故不惮一陈鄙见。

全诗开头四句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忽如一夜春风来”,显然是夜半下了大雪,到天明时才发现这场雪已铺天盖地了,则作者此诗当是从一天的早晨写起。接下来四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所谓“裘不暖”和“衾薄”,也正是清晨时候的感受。接下来写将军都护都要上岗值勤,而天寒地冻,大雪增加了凛冽威力,因此弓也拉不开,铁甲更使全身寒透,简直穿不住了。然后再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说明在天寒地冻的昼间设宴为武判官饯行;而在酒阑人散之际,已是“暮雪下辕门”,自黄昏很快就要入夜了。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从天山以外的轮台城东门回往长安,“轮台”约在今新疆米泉县境,长途跋涉,大漠荒无人烟,肯定不会走夜路。所以我个人认为,最末四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乃是作者想象之词,写的是次日清晨驻守轮台的大小官员出东门送武判官上路,而全诗则是在酒席筵前即已写成,故预写次晨送行情状。正因前一日下了整天的大雪,当武判官上路时也必然马踏积雪而前行,故一到山回路转,行人从送行者眼中消失,当然只能见到“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总结我的意见是:岑参此诗是从某一天清晨写起,写到黄昏酒阑人散,然后预写次日一早武判官动身时的情景;而非于“暮色下辕门”之后便出东门送行。盖塞外远行,是不可能冒着大风雪走夜路的。质之读者,不知以为然否?

〔附记〕此文发表后,曾引起一位读者撰文反驳。他引岑参《走马川行》和《轮台歌》为证,认为在大漠中可以夜行。但那两首写的是夜行军,与一般行旅不能相提并论。设想武判官自轮台出东门连夜赶路,即使不致因风雪迷路,他将走到什么地方才能休息打尖呢?万一走到天亮还到不了下一驿站,难道这一行人要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吃不睡么?揆情度理,仍以早行更近于生活现实也。1998年10月校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