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067

第67章 67 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钱书先生编著《宋诗选注》,周振甫先生写《诗词例话》,都选入和谈到了这首诗。而它之所以受人注意,则始于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八里的一条记载,题为《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后世便辗转引用此例,来说明古代名作家、大诗人在炼字上是经过辛苦推敲、反复斟酌的,于是这首诗也就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了。但洪迈所引王安石此诗,第三句实与原文有出入。原诗第三句并非作“春风又绿江南岸”,而是“春风自绿江南岸”。这很可能是洪迈误记。现在传世最早的宋版《王文公文集》卷七十,流行最普遍的根据明嘉靖刻本影印的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十九,以及距王安石时代较近的南宋人李壁辑撰的《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三,所载此诗第三句,都作“自绿”,没有一个本子是作“又绿”的。而在李壁笺注本卷四十二《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四部丛刊本卷二十八载此诗诗题末尾多一“句”字)的第一首诗末的注文中还说:

公自注云:“某(四部丛刊本无此字)旧有诗(四部丛刊本‘诗’下有‘云’字):京口瓜州(四部丛刊本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曾(四部丛刊本作‘时’)照我还。”(四部丛刊本此自注语载在诗题下,而《王文公文集》卷六十五载此三诗则无作者自注。)

更可为原诗作“自绿”不作“又绿”的一个强有力的佐证。钱、周两先生在选诗、写文章时似仅凭记忆或但据洪氏引文而未检校原书,都作“又绿”,显然是疏忽了。

问题于是来了。第一,如果洪迈的话可信,则王安石所以把这句诗屡加改动而最后确定为“绿”字,是同上面的“自”字有关联的。“自到”、“自过”、“自入”、“自满”当然都不如“自绿”好,而且作“自入”、“自满”,反而愈改愈坏,有点不大通顺了。第二,也许读者会说,王诗此句第三字可能确本作“又”,后来才改为“自”,即在修改过程中一共改掉两字。这就牵涉到用“自绿”好、还是用“又绿”好的问题了。照我个人的看法,用“自绿”似更好一些。这个“自”,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也就是说,春风明月,原属良辰美景,在作者心目中,认为它们应该是有情的,而它们偏偏无情。一到春天,和风自管吹绿了江南的岸草,明月自管照射出皎洁的光辉,可是却不管诗人思归不得的惆怅情怀。作者正是受到无情的美景的感触而引起自己欲归不得的愁思。这同李白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温庭筠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等诗词中名句都是用的同一手法,唯意境各有不同。如果只说“又绿”,不过形容时光易逝,“又是一年春草绿”,显得意境稍浅而用笔亦不免平直,远不如“自绿”的耐人寻味。

不管读者是否同意我个人的讲法,但从以上的意思可以总结出一条经验,即锤炼字句是一种辛勤的艺术劳动,应该在这上面下苦工夫;不过对于一个字的锤炼,却不应孤立地、形而上学地只为炼字而炼字来考虑,而应辩证地从通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构思来考虑,结合上下文进行斟酌推敲。这才是写诗所以离不开形象思维的道理。否则纵极尽雕琢之能事,也无非是“诗匠”而已。

〔附记〕明人董斯张《吹景集》卷二《古诗多讹字》条云:

唐人《上元》诗,坊本俱云“金吾不禁夜”,《艺文(类聚)》引此诗,“禁”乃“惜”字耳。又虞姬歌“四面楚歌声”,初疑先秦那得有唐人诗,比读《楚汉春秋》云:“四方楚歌声。”太白《乌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孟《本事诗》作“金壶丁丁漏水尽”,殊妙。又《乌夜啼》结二句,《本事诗》作“停梭向人问故夫,欲说辽西泪如雨”,便觉“独宿空房”大是俗境。但《乌栖曲》一句用一韵,古体相沿如此,“漏水尽”一句独无韵,似非格;此“尽”字确为“溢”字,传写亥豕耳。江采诗:“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八闽通志》载此诗,“慰”字作“与”字。盖言履綦无声,明盈握,反使萧阒之情转深,犹持愁以相赠也。视俗本“慰”字,何啻嚼蜡。刘禹锡诗:“高髻云鬟宫样妆。”“高髻云鬟”四字,《本事诗》作“梳头”(原注:《升庵集》作“浮渲梳头”)。又“断尽苏州刺史肠”,“苏州”二字,《本事诗》作“江南”。只数字,便有雅俗之异。崔护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梦溪笔谈》作“人面只今何处是”,亦胜。定知古诗中讹字不少,证文字通者其辨之。

今按:董说于作诗修辞殊有裨益,有的本子也确胜于流行版本。但董所举诸例,尚不免有后人改原作的可能,因此显得有“出蓝”之异。而唐宋人名句,有的本集并不误,而且比改本还好,如张籍《节妇吟》“何不相逢未嫁时”,“何”不应作“恨”;杜牧《七夕》“红烛秋光冷画屏”,“红”不应作“银”;罗隐《蜂》“为谁辛苦为谁甜”,“甜”不应作“忙”;与此王安石之“自绿”不应作“又绿”,都是改本不及原本为优,但以讹传讹,原本反而湮没不彰了。故录董说以证成鄙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