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073

第73章 73 “夺胎换骨”一例

近年来各种刊物上谈“夺胎换骨”的文章我看到好几篇,因此也想议一议这个题目。“夺胎换骨”亦称“脱胎换骨”(“脱”疑“□”之误文,“□”、“夺”古今字),是宋代江西诗派开山者黄庭坚首先提出的,实际是一种作诗技法。其后如陈善、杨万里等,对此又有所补充。黄庭坚曾把“夺胎”和“换骨”分开来阐释,后来的人则把这一术语当做一个完整的概念来理解了。归纳起来,我以为此四字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己诗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境,在古人作品中已经表达过,而现在自己却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或不同的语言来重现它,这就是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说的“师其意不师其辞”。属于这一类情况的可举王安石《题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为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认为王诗本于五代时沈彬的“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青山附郭来”,钱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把这即看成“脱胎换骨”。另一类是沿用或略加改造古人现成的诗句,但内容或意境却有自己的创新成分在内,看似蹈袭,实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发展。这后一种情况在古人诗篇中是习见不鲜的。我以为,这两种情况在古典诗歌创作中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这种技巧或方法本身亦未可厚非。至于照搬古人成句,而内容或意境又与古人全同,那应当叫做“生吞活剥”,是侵夺或抄袭前人劳动成果的犯罪行为,似乎不能称为“夺胎换骨”。

前人派给江西诗派的一大罪状就是把古人诗意(甚至诗句)搬到自己作品中来,尤其是以袭用杜诗最为明显。因此,“夺胎换骨”法也被看做一种拙劣的艺术手段。其实这种作诗技法并不始于宋人,更不是黄庭坚一个作家的“专利”,远在唐代以前就有这样的诗例了。即使是宋代诗人,这一方法在黄庭坚以前也早已被人运用。上举王安石诗例即是其一。现在我再举一个属于第二种“夺胎换骨”的例子,仍是王安石的作品。他的《夜直》七绝后两句:“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同样是传诵已久的名句。而“春色”句仅把唐末罗隐的《春日叶秀才曲江》诗中的“春色恼人遮不得”改了一个字,这显然是“夺胎换骨”了,但两诗意境随着这一字之差而迥然不同。就连大诗人苏轼,在他的《太白山早行……》的五律中,第一句就把唐人刘驾的《早行》诗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马上续残梦。”后来清代的纪晓岚在评语中尽量为苏轼弥缝,说这是偶合,苏轼是不会“盗句”的。其实这完全无损于苏轼在北宋诗坛的权威地位,倒是刘驾这句诗,由于苏轼原封不动地照搬才广为人知。然则所谓“夺胎换骨”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似乎谈不上什么拙劣;相反,有时倒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作诗天赋。所以我说它是无可厚非的。

为了使人们对黄庭坚怎样实践“夺胎换骨”这一艺术手段有具体印象,我想举一首黄的《题阳关图》七绝加以说明。诗云: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阳关图》是宋代大画家李公麟(字伯时,晚号龙眠山人)的名作,题材即用唐人王维《渭城曲》(此诗原题为《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唐代即已谱成歌曲,供送别时侑酒所唱。其中第三句要反复唱三遍,故此曲又叫“阳关三叠”。不论王维的诗,“阳关三叠”的曲,还是李龙眠的画,都是同一题材的不朽杰作。珠玉在前,黄庭坚的题画诗就很难作了。盖题诗必须符合画面的内容,而画面即以王维诗为题材,因此黄诗在主题思想上是不得更改的,只能在诗、曲之外另辟蹊径,并且还须把画摆在突出位置,因为此诗是为画而作的。这就要看黄庭坚写诗的本领了。

第一句,作者用曲来衬画。“断肠声里”,指一曲“阳关三叠”能令听者断肠,但歌声是“无形影”的。由此引出第二句,正面提到李龙眠的画。画当然是无声的,可是人们看到了画面仍要“断肠”,足见这幅画的艺术魅力要高出曲调远不止一筹了。这不仅是一句比一句深入,而且也达到了作者题画的本意,即突出了画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效果。然而,王维原作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主题在此诗前两句中尚未触及,必须在原诗的基础上换个角度把它在这首诗中点出来。另外,题画诗也不能就画论画,还得比画面本身多出点什么,即要在诗里写出画面以外的事物或感情来,这才是好诗。王诗的“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就送行者的角度来说的,于是黄庭坚乃从阳关外的大背景着笔,而且向更深层渗透,说想象中阳关以西的路上,岂但“无故人”,简直连人迹也罕见了。广阔的草原上,只有牛羊而已。但作者却把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给改造了,用“北风”以体现边陲的荒凉幽寂,把“草低”改为“低草”,不仅是为了合于近体诗的格律,意义也略有不同。原来牧歌中用“风吹草低”,则草未必很低,是风把草吹倒伏了,草中的牛羊才被发现;而此诗的“低草”乃指短草,是北风下即将枯萎或根本生长得不高的草。这就跟《敕勒歌》原有的气氛和意境大不一样了。而用一幅场景写出的塞外的冷寂荒寒,正是用透过一层的手法表达出王维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主题思想。黄庭坚把这第二种“夺胎换骨”法又叫做“点铁成金”,如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从《题阳关图》的艺术手法来取证黄庭坚本人的话,则是“规摹”或“窥入”王维原诗之“意”(原话见宋诗僧惠洪《冷斋夜话》引,今从略),而以《敕勒歌》中已有的“陈言”略加改动而重新描述之,这不正是典型的“夺胎换骨”法的运用么?然则这首七绝乃是一首高度技巧化了的、有深度的作品,用它来配李龙眠的画是毫不逊色的。这不仅证明黄庭坚写诗的艺术天才和运用技巧的纯熟本领,同时也说明了所谓“夺胎换骨”或“点铁成金”云云也并非江西诗派的拙劣艺术手段。只是在不同作家手中运用起来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罢了。庚午小雪抱病写讫。

1996年岁次丙子农历元旦改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