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
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孩子和自己的内心交流越来越少了,其实这就正说明了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国外的学者曾将不良亲子沟通问题称之为“沟通危险期”,如果家庭亲子沟通处于“沟通危险期”,这些“小皇帝”们极可能出现厌学、逃学、吸烟、赌博、抢劫等行为,甚至会出现孩子自杀等事件。曾经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大连的一个工薪家庭,父母因忽视了和孩子的思想交流,忽视了和孩子内心的沟通,最终没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没能阻止孩子自杀而酿成了家庭悲剧。
花季少女白雪(化名),9岁就会弹钢琴,小学的时候被多次评选为三好学生,中学时期曾是全年级的第一名。这个被妈妈评价为非常懂事、善良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希望考取名牌大学,在她的花季年龄,却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她为什么要自杀?
事情原由是这样的,在6月21日那天,白雪的妈妈带孩子去超市,在一个音像专柜前,孩子看到张国荣的CD两眼发亮,一定让妈妈给她买。此时,妈妈并没在意孩子的请求背后的思想波动,而是考虑到快考试了,就没有给白雪买。回家后,白雪非常生气和妈妈大吵大闹,拿了钥匙,摔门就走。白雪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之后她在一个暖气管上吊自杀了。当白雪的妈妈回忆起这一段的时候,她痛心疾首地说:“没想到那是和女儿的最后一次沟通,到现在我都无法相信孩子自杀的事实是真的。”
白雪一直视张国荣为自己的偶像,也就是在香港明星张国荣死后,白雪情绪极度悲伤和失控,一直无法走出偶像死去的阴霾,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白雪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沟通、引导,而最终在悲伤、绝望心情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根据白雪的妈妈对白雪的了解,认为孩子胆子非常小,她哪里来的自杀的勇气?可见,父母其实对孩子并不了解,后来妈妈打开孩子的日记才发现张国荣的离去对孩子的打击是那么大,此时,如果有人和白雪交心的沟通,安慰孩子、帮助和引导孩子走出痛苦,可能就不会造成白雪自杀的悲剧。张国荣的逝去可能对母亲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绝不代表着对白雪没有影响,如果父母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试图了解孩子,从孩子的立场沟通和考虑问题,就会造成“沟通危险期”。
技巧一: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沟通是把神奇的钥匙,它能帮父母打开孩子内心的世界。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就从和孩子真诚的沟通开始,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很多时候,当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由分说就是一顿毒打和辱骂,而不是先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都是产生沟通障碍的原因。
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父母就要先了解孩子的个性,根据孩子的自身独有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沟通方式。孩子调皮捣蛋、好问、父母都不要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和孩子一起探索。有的孩子文静内向、慢性格,父母就一定要有耐心,仔细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如果不用心了解孩子,就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也就不能通过沟通来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我们可以一起分享。
文文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从小就爱问妈妈很多奇怪的问题,妈妈都一一解答文文的问题。当文文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为孩子找了一所最好的学校,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过了几个月,妈妈发现文文和以前不一样了,变得不爱说话、也不爱问问题了。正当妈妈感到非常困惑的时候,文文的老师通知她到学校。老师对妈妈说:“文文上课根本就不用心听课,总是不断地打断老师,总是提出一些荒谬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太阳挂在天上?有时候会遭到全班同学的嘲笑,这样下去,他的学习肯定不行。”妈妈当时非常生气地告诉老师:“文文以前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他现在几乎不再问任何问题,你们抹杀了孩子爱问问题的最大天赋,这比教会他十万个为什么都严重。这个学不上也罢。”老师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深深刺痛了孩子的好问的天性,这种失败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孩子永远锁住内心深处的种种天赋。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到了和文文类似的爱迪生的童年。
爱迪生的妈妈是一名教师,她发现爱迪生从小就是个聪明好问的孩子,可是爱迪生送入到学校开始读书的时候,只短短的三个月,老师就劝其退学,理由是爱迪生是一个太笨的孩子,留在学校会妨碍别人。当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2 2等于4?为什么2 2不等于5?”老师气愤地回答道:“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委屈地跑出了教室。这种纯粹站在老师立场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孩子蒙受到巨大的伤害。和爱迪生老师相反的沟通方式的爱迪生的母亲,不但没有认同老师对孩子智力的贬低,以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自己孩子是一个天赋极高的聪明的孩子,她带着受了伤的爱迪生回到家中,不但没有半点责备之意,还鼓励孩子,自己要全力教育儿子,使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她对爱迪生说:“从现在起,妈妈就是你的老师,但我有两项约束,第一、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告诉妈妈,因为你做的事虽好,但也许会妨碍别人。你要知道,给别人惹麻烦是不好的;另外一件事,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后,你得好好用功,妈妈当你的老师,你必须认真听我的教导。”爱迪生用力地点头,眼里充满了激动的泪光,此时妈妈紧紧地和儿子拥抱在一起,他们的心也连在了一起。
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就会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更能理解和了解孩子的心灵和行为,这样的沟通也会让父母不仅成为孩子的长辈,也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知己,让孩子在不孤单中更快乐地成长。
技巧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体会
我们怎能预知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这方面,孩子自己就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他们的感受是通过言语、音调、表情和举动而显露在外的,我们只要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发觉。
比如,当孩子高高兴兴地独自出门玩,却一声不响,懒洋洋地拖着脚步从屋外回来的时候,我们只凭他的脚步就可断定,一定又有什么事情,使他心里不好受。这时,我们不能用带有批评意味的话开始与孩子的交流:
“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啊?”
“你的脸怎么拉得这么长!”
“有什么事?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理你了?”
我们应当参考如下的说话方式,以陈述代批评,表示我们对他是很了解的:
“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今天这个日子真不好过。”
“累了。”
这样的方式要比问话好得多。问话所表现的是好奇,陈述所传达的是同情。长期在父母能“理解”自己的环境里生活,无疑,这会使孩子增加对父母的信任,减少内心情感压抑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