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就好像父母自己遇到问题一样,父母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来承担所有的一切;孩子还没有着急,父母已经着急得不得了;孩子没有感觉累,父母已经替孩子累了起来。当父母辛苦地为孩子做好了一切的时候,孩子看起来根本就不领情。甚至,孩子会说出一些出乎父母意料的话:“不用你管我,我自己能解决。”“你真烦,我知道了。”“行了,别唠叨了。”这些话语让父母遇到了闭门羹,好像好心当成驴肝肺。
可是,父母有没有换位思考孩子的感受呢?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习惯把孩子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他们会从内心感觉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被父母给否定了。打个比方,当你信心满满准备一个演讲,你问你的朋友你讲得如何?你的朋友告诉你,你没有亲和力,没有感染力,甚至要求你改变你的语气和表情,让你变得更好。虽然你接受了,但是同时你也会有些不爽,感觉自己之前的准备什么都不是。这种不爽的情绪就会转移到对你朋友的挑剔,你会想他说得对吗?他成功吗?他凭什么说我?然后你甚至会挑剔朋友的种种不足——“你说的很多,但是你好像缺乏特点,我认为特点很重要。”
当父母把孩子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来对待的时候,就会犯同样的错误,否定了孩子之前的所有努力和行为,他们从内心感觉很不爽。即使父母花了大力气,孩子还是不领情,孩子们宁愿通过自己感悟或实践,而不是受到别人的否定,然后再告诉他们如何做。聪明的父母即使特别爱他们的孩子,也会把握好尺度,尤其是面对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会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给他们成就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变得伟大,而不是变成了父母保护下的小鸟。
这里我们为父母提供一些技巧,让孩子既可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又可以得到父母的指导而不走弯路。
技巧一:告诉孩子“你有自己的想法,很不错”
无论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总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感受,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已经有自己的想法是很了不起的,并且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继续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父母切忌不要用这些语言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你还小,什么也不懂。”“你很无知。”“你这样做别人不会领情的。”“你应该如何如何。”这些都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己的想法,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独立。
技巧二:告诉孩子可能的结果,让他自己判断
父母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或发生哪些结果,让孩子自己来分析和判断。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案例来体会。
有一天,妈妈带聪聪看到街口有个中年男人衣裳破旧,胸口挂着个牌子跪在地上,上面写着“我要回家”,说他迷路了,身无分文,请求好心人给他些可以回家的路费,自己将会非常感谢。周围很多人看着,聪聪也凑了过去看了看,把钱从口袋里掏出又攥住了,对妈妈悄悄说:“他不是骗子吧?电视上讲过这样的事。”
妈妈不回答,只是让聪聪自己独立判断。聪聪想了想觉得不对劲,拉着妈妈就走。这次妈妈反问聪聪:“如果他不是个骗子,真的遇到麻烦了呢?”
聪聪想了想和妈妈说:那我就给他写个小纸条,“这里有20元钱,你买张车票回去吧。你跪着乞讨多么没有尊严呀。自尊比任何都重要。”
妈妈又问聪聪说:“如果他真就是骗子,就是为了骗人的钱怎么办呢?”
聪聪想了想,又和妈妈说:“如果他真的就是骗子,我就不会给他钱,我会告诉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双手去挣钱,而非要没有尊严地下跪呢?”
妈妈和孩子沟通的内容只是告诉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同的结果。最终,让孩子自己独立判断和解读问题,让孩子受益极大。
技巧三:让孩子从错误的决定中学习经验
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到的经验要远远大于父母告诉你怎么做的收获更大。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和经验要远远比别人教给你的东西印象深刻。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即便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暂时的失利,都会教给孩子更多的宝贵经验,他们也会从中学到更多,成长更快。
一天,辉辉要去山区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临行前,妈妈问儿子是否准备好了必备的物品。辉辉自信地说:“都准备好了,并说,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晚上,妈妈悄悄地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比平原冷得多,又发现没有带手电筒,这是有野营必备的东西。
第二天,妈妈问:东西都带齐了吗?”
“都带齐了,您就放心吧!”辉辉自信地出了家门。妈妈目送儿子上路,什么都没说。
几天后,辉辉回来,妈妈问:“怎么样?很开心吧?”
辉辉说“很开心,就是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要向别人借才能出去,这两件事情让我很狼狈。”
“衣服为什么带少了?”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儿一样呢,没想到山里会比这儿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手电筒又是怎么回事?”妈妈又问。
“我想到了,老师也告诉我们带手电筒,可是忙来忙去就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准备东西一样,这样就不会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