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错误时或者骄傲自满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就会变得非常急躁,他们要么就会立即制止孩子的行为,要么就直截了当开始自责孩子。这样沟通只会变成父母在反省孩子的错误或问题,而不是孩子自己在反省自己的错误或问题。这里我们有几个场景,父母可以换位感受孩子的想法。
杨景一
“为什么考试作弊?”爸爸生气地问强强。
“我不知道。”强强低头说。
“做错事情还不承认。”爸爸大声喊起来。
“我没有错。”强强争辩起来。
“你太不像话了,错了还嘴硬。”爸爸快要控制不住自己,要动手打强强。
孩子直接跑回自己的屋子。
杨景二
“你怎么了?和妈妈聊聊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呢?”妈妈看见小华闷闷不乐。
“不想做作业,你管的着吗?”小华气汹汹地说。
“你怎么用这种口气和我说话。”妈妈生气地问。
“对不起。”小华不耐烦地说。
“这是什么态度,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拿妈妈撒气。”妈妈伤心地说。
“我都说了对不起了。”小华无奈地说。
“以后,不能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这样很不礼貌。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追问。
“没什么。”小华直接走到了自己的屋子里了。
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说教式地数落他们种种错误或不恰当行为,这样的沟通方式只好加速孩子坏情绪,并不利于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这里,我们为父母提供一些有效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的沟通技巧,父母可以以简单的回答来让孩子对错误进行自我认识和反省,也可以处理好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维持良好的家庭氛围。
杨景一
“为什么考试作弊?”爸爸生气地问强强。
“我不知道。”强强低头说。
“嗯,你能告诉我原因吗?”爸爸大声喊起来。
“还不是怕考试不及格。”强强争辩起来。
“嗯。”爸爸快要控制不住自己,但是还是忍住了。
“其实,我是第一次。”强强听爸爸没有多说什么,慢慢开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嗯。”爸爸压住自己的火气,开始想听听他的理由。
“这个月我没好好听课,学习落下来,而且我就……。”强强说。
“你觉得该怎么处理呢?”爸爸开始问强强。
“我以后不作弊了,也要专心听课,不把成绩落下来。”强强坚决地和爸爸说。
“好,爸爸相信你。但是怎么证明给爸爸看呢?”爸爸追问。
“我,我,我一个月不看电视来补习功课不就行了吗?”强强说。
“好的,那我们一言为定。”爸爸和强强拉拉手指。
杨景二
“你怎么了?和妈妈聊聊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呢?”妈妈看见小华闷闷不乐。
“不想做作业,你管的着吗?”小华气汹汹地说。
妈妈听了,心理就火大,孩子这是什么态度,怎么这样和自己说话,当时就想发火教训孩子,但是突然想到孩子平时也不这样,是不是有什么原因,于是就想听听孩子到底是出了什么事,于是笑着对小华说:“你现在不想写作业是吗?但是孩子你要用温和的口气和妈妈说话,而不是用这种态度,这样和妈妈说话是不礼貌的,也会伤害妈妈的心。”
听了妈妈的话,小华的心情似乎也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和妈妈说话是有点过分,说:“妈妈对不起,不过今天我在学校还真是非常生气。”
妈妈一听,明白孩子是有缘由的生气,于是认真地倾听起孩子的话。
“我们的语文老师真是讨厌,明明是给我判错了试卷,还挖苦我半天。”小华说。
“那你们语文老师是怎么说的?”妈妈问。
“他说,才给你判错了6分,为什么不是10分呢?说明你还是有很多错。”小华说。
妈妈一听,明白老师是想让小华不要因为判错而忘记自己错的题,妈妈又忍了忍,说:“老师真给你判错了6分?”
小华接着说:“是啊,明明是他判错,还挖苦别人。”小华对老师开始埋怨起来。
妈妈此时特别想批评孩子,但还是忍住了,她想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说完,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
之后,小华埋怨了老师半天,他说:“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多看看我的试卷的错题,如果错题减少了,老师也不会说我了。”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发现使用正确的沟通技巧——用简单的回应可以起到教育和让孩子反省自己错误或行为的作用。当孩子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来看到自己的过失时,就是一种自己认识和自我提高的阶段。它能够让人时时充满理性,让自己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可以尝试这些技巧来改变现状。
技巧一:让孩子说出自己行为的来龙去脉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情绪不稳定的时候,父母可以先听听孩子的理由,用简单的回答来代替说教。当孩子的感受得到父母的关照,他们就会开始诉说出自己的感受,得到情绪压力的释放。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而然转化到自己的行为上面,回归理性的思维上来。
技巧二: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过于沉溺于负面情绪本身,而忘记了对自己失误的总结,他就根本不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更听不见别人的建议。而成功的人无不是挑战自我失误和挑战极限的能手,他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大胆地改变自我,革新时代,创造一个个伟大辉辉的历史。
三国时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就是一个特别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尤其当他发现自己失误的时候,能够客观地提出,以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其中有一次在蜀国讨伐强大的魏国的时候,诸葛亮自己率领了大小将军、士兵30余万驻扎到魏国边境的要害之地祁山。诸葛亮观察地形之后,他发现此处的一个要害山坡是敌军进行粮食运输的要地,还无人占领(在古代行军打仗中粮食储备和供给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诸葛亮就准确地判断出必须先占据该要害山坡,可以断掉敌人的粮道,待敌军粮绝的时候,可直接歼灭全部敌军,直取长安,达到最后的胜利。看到胜利的一线希望,诸葛亮非常欣慰,这时大部分的将军都主动请命驻守山坡。当时,有一位跟随诸葛亮多年的谋士也非常坚决地请求让他把守。诸葛亮再三权衡之后决定让这位谋士担当此重任,并在临行前再三嘱咐他要当道扎营,直接阻挡敌军。这位谋士欣然领命,到了实地之后,他发现旁边有座高山,他从兵法学到的知识告诉他,居高临下可以一举歼灭敌人。于是,他没有听诸葛亮的话当道扎营,而是把大军扎到了山上。此时,军中的参谋和他建议说:“我们应该听丞相的,当道扎营可直接阻击敌人,如果扎到山上,万一敌人围攻,我们就会全军覆没。”而这位谋士并没有听大家的劝阻,也没有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一意孤行地按自己的意愿决定,结果被敌军团团包围,断绝水源,最后全军覆灭。诸葛亮知道后痛心疾首,他没有埋怨别人,而是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用人不当,并向全体士兵承认自己的过失,自己给自己降了三级,以惩罚自己的错误,并警示自己未来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技巧三:让孩子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现在社会中能听进去别人意见的人已经很少了,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尤其当别人给我们提出客观正确的意见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这些像“刺儿”一样扎人的话当成了别人对自己的敌意或成为了耳边风,很多时候忠言才是自我反省的最好催化剂。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听取别人意见,对自我行为反省是多么重要。
在一次刘邦和项羽的较量中,刘邦被项羽围攻到了一个死角。刘邦几乎被项羽全部包围,随时有败军和送命的危险。此时,刘邦写信求助于他手下的将军韩信帮他解围,韩信驻扎在包围圈之外又很有势力,只有他能帮助刘邦突围,解救刘邦性命之危。当时韩信下面的谋士告诉他,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救刘邦,另外一种选择是自己放弃救援,可独霸一方。韩信思前想后,决定给刘邦写封信告诉他自己想要封侯封地,如果刘邦同意,说明自己跟对了人。刘邦在万分紧急的时候收到韩信的信自然高兴,以为这位他的部下会听他的指挥,救自己的性命。可是,信里半字未提救兵之事,只是提给他封侯封地的事。刘邦当时就急了,非常生气地把手边的酒杯摔到了地上,正要开口大骂韩信这个小人时,旁边的张良急忙重重地拍了他一下,并给他使了个眼色,告诉刘邦答应他。刘邦突然反应过来,立即笑脸相迎和送信的信使说:“我同意不但给他封侯封地,还要给他封王。”正是刘邦这种能够及时听取别人意见,并立即做出自我反省后采取的正确的行为,赢得了韩信的关键性的援助,最终胜利突围,成就了后来的宏图伟业。
技巧四:让孩子学会总结,定期反省自己
人生的成功不是跑的最快,而是总结最多的。善于总结的人总是在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试图找出更适合的解决的办法。有时候,我们不是输在我们奔跑的速度上面,而是输在了不善于总结我们走过的路。人生注定就是一场单行道,没有回头路,只有向前走。所以,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不会重新来过,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什么不把握住对这种过去的总结中,来反省自己,来反观自己的内心。孩子一旦学会总结,就是对过去的一种反省,会为自己带来新的东西和不同的角度。尤其当孩子总结自己的不足的时候,就是极大地进行自我反省,会让孩子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