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百依百顺,这可不是件好事情。孩子的要求太容易得到满足,对孩子没有好处。我要对家长们说:对待孩子,要学会拒绝。
技巧一: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很危险
吃过晚饭,妈妈在厨房洗碗,思思搬着小凳子过来,站上去,抓起一只碗来也要洗。妈妈把她抱下来:“宝宝还小,等长到和妈妈一样高,就能帮妈妈洗碗了。”思思不服气,到客厅里把奶奶拉过来:“奶奶,我要洗!”奶奶对妈妈说:“你就给她个碗,让她玩儿吧。”妈妈不好意思反驳奶奶,只好索性让思思洗碗去。不料,思思把碗滑落到地上,差点没伤到自己……
妈妈的一时迁就,差点引起危险的发生,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倒可以及时保证宝宝的安全。但父母不可能总是跟在孩子身边,若孩子在父母的视线外做危险的事情,后果可能会比这严重多了。
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让孩子明白,确实有很多事情他们目前还不能做,有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比如独自搬比较重的东西、自己倒热水、自己安电插座、自己过马路……爸爸妈妈拒绝他们的要求、不允许他们独断专行,是出于保护宝宝的考虑,为了他不受伤害。父母在给宝宝讲这些道理时,最好能掰开了揉碎了,再借助一些看得见或摸得着的事实,让孩子真正理解并牢牢记住。另外,爸爸妈妈的态度一定要温和、耐心,平等地对待宝宝。这样,孩子就能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父母的目的也达到了,可谓一举两得。
技巧二:不要以爱的名义进行要挟
很多父母动不动就说,“你再怎么怎么样,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就不要你了”。对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恐怖分子在要挟人质。这么大的孩子,爸爸妈妈就是全部的世界,是自己生存的依靠。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不要自己了,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无法生存,那会带来怎样的心理恐惧。
所以,父母这样说等于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进行勒索。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这句话又显得超级孩子气,也许第一次管用,多用几次,孩子就知道其实你是在虚张声势呢。孩子知道你在说谎,你又给孩子做了个什么榜样?
即便每次都管用,孩子乖乖听话,可是孩子不做你禁止的事情,不是因为这个行为是错的,而是因为这么做就要受到抛弃。被恐惧控制了的孩子,哪还记得规则的本来面目啊,更别提自律啦!爸爸妈妈在跟前威胁,我就不做。爸爸妈妈不在跟前,我照做不误。难道父母还能365天,24小时贴身盯着吗?
技巧三:告诉孩子,你很担心他
假如发生下述情况,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你的孩子在傍晚放学的时候,突然一个电话打回家,说是陪同学过生日,今天晚上不回来住了……
可能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担心孩子的安全,然后毫不犹豫地说出类似的话:
“不行,马上给我回家!”
“赶快回家,你妈妈生病了。”
“哪个同学啊?男的女的,把他家电话给我!”
可能你的孩子真的在陪同学过生日,也可能其中有隐情,但无论何种原因,上述家长的表达方式都是不对的。你只不过是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已,那么为何要掺杂其他无用的话呢?这些话语带着欺骗性、猜疑、强制性,怎么可能让孩子从心里服从你的命令呢?
其实,拒绝孩子没有那么难,你只需要说出你的担心就可以了,比如“妈妈很担心你的安全,你不回来我可能睡不好觉”“孩子,你去玩吧,但我很爱你的,所以宝贝你一定要注意安全”……换种语气说话,孩子不仅会感受到你的爱,也会因爱而变得规矩、听话起来。
技巧四:偶尔,也要让孩子做主一次
希望孩子快点成长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家长为孩子选择接受教育的方式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真正想法,他们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只有双方沟通好了,才能达到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的目的。
孩子喜欢旅游,家长自然可以了解他们的愿望送他们去想去的地方,接触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孩子喜欢音乐绘画,家长就可以替其报名参加培训班或兴趣班,让孩子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环境里发展特长和爱好;孩子喜欢交友,家长可以送他们参加夏令营……孩子在兴趣的促使下,学习起来也更快更主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参与选择自己成长的方式,不要事事替孩子做主。能在一个自己有选择权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必定是幸福、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