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小宇最近对爸爸鱼缸里的鱼产生了兴趣,他总是喜欢用鱼网将鱼捞来捞去。爸爸看见后,便把小宇拉到一边,面带严厉地斥责他:“不可以这样做,鱼会被你玩死的。”但小宇不听,反而撒泼说:“我就要玩!”爸爸生气了,给了小宇一巴掌,这可把一旁的小宇妈心疼坏了。她对小宇爸说:“你是怎么当爸爸的?为了几条鱼就打孩子?”小宇爸也不甘示弱地回敬道:“你是怎么当妈的?让孩子从小就这么没有爱心?”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了起来……
案例中的两位家长的做法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非常不可取。首先,他们在教子时不应该各执一词。这会让孩子对问题的正确性感到迷茫,产生左右为难的想法,不清楚自己该听谁的话,不知道哪种做法是对的。日子久了,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判断力,使得他们日后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做事时没有决断能力。其次,父母常常因教育孩子而争执,还会使孩子对家庭产生不安全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排斥感,对环境产生不信任。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无论哪方赢了,都会削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父母双方应该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寻找解决问题最为科学的方法。
技巧一:双方有矛盾,应背着孩子协调
8岁的张周最近迷上了游戏,他非常想让妈妈为自己买一个同桌拥有的那种游戏机,于是放学后,便开始苦苦哀求妈妈。
张周的爸爸听到儿子的请求后,立即严厉地回绝了儿子的要求:“现在你正是学习阶段,不许成天想着玩游戏。”张周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们同学都有游戏机,凭什么我没有?”张周爸爸也生气了,说:“那别的同学都能考100分呢,怎么就你考不了?每天只想着玩,不考倒数才怪!我说不许买就不许买!”
张周开始大哭。妈妈见状,急忙抱起儿子,对张周的父亲喊到:“有你那么教育孩子的吗?成天就知道骂孩子,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什么样?好意思要求孩子。周周,不就是游戏机吗?妈妈给你买!”
张周爸爸一看自己的妻子如此袒护孩子,并且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自己,火气更大了,并一股脑全发泄到妻子身上:“我不好,难道你好?你好能教出这样不听话的儿子?每天就知道哄,什么方法都不懂。你父母当初就这么教育你的?”
就这样,一场家庭战争爆发了。
上面的事例说明了父母教子时配合不当的后果,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还会激化彼此的矛盾,让孩子辨不清是非,觉得家庭不温暖等等。各位智慧的父母,在教育时一定要吸取故事的教训,有了矛盾,父母要背着孩子协调,切不可把矛盾暴露在孩子的面前。
夫妻之间更应该积极主动配合,努力在孩子心中树立对方的威信。最好的办法是,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先无条件地听其中一方的,或将问题暂时保留,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争个高下。之后,父母双方另找时间就彼此意见好好商量,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再按这个商量的结果去执行。
技巧二: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在教育孩子时,大多数父母都存在一种有趣的“分工”,即一个扮演“红脸”,一个扮演“白脸”。“红脸”负责从严管教孩子的行为举止;“白脸”则负责在孩子和“红脸”间周旋、调和,使家庭中再次充满和谐的气氛。
可能父母们的这种角色扮演会取得成功,使孩子规规矩矩,但同时也会滋生出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红脸”会让孩子滋生出叛逆思想,“白脸”会让他变得更加骄纵,而“红白结合”久了,还可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欺软怕硬的“双面人”。
因此,父母们在共同教育孩子时,千万要避开这种教育模式。孩子做错了,就要指出错误让他心服口服,不要以“红脸”相向;孩子被其中一个家长训斥了,另一个也不要过来帮忙,否则他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技巧三:父母双方意见应该求同存异
在每一个家庭中,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夫妻双方在对待很多问题上都会出现分歧,这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意见不统一时不要单纯地固执己见、否定另一方,也不要以孩子为筹码,去恶性攻击对方,说些伤害性、抱怨性的话。那样,不仅会破坏良好的夫妻关系,还会使本来好的初衷变成坏的恶果。
正确的做法是抱着解决、商讨的态度,站在孩子的位置进行思考。家长也可以找第三方来评判,求同存异,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夫妻间最后依旧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在闲暇时参加一些教育讲座,或参考教育书籍,或向教育专家请教,最后共同改变教子观念,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