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通常和孩子使用威胁的语言多为教育孩子不要做什么事情,而应该如何做。父母们会发现有时候使用威胁的语言可以暂时控制孩子不良的行为或增强与孩子的合作,但是没有过多久孩子依旧照犯。这是因为威胁的语言就是以一种强迫的方式,让孩子服从。孩子虽然表面上服从,但是从孩子的内心是充满恐惧和反感的。只要孩子有机会反抗,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地和父母对抗。谁都不愿意在别人强迫下来配合做某事。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场景来感受孩子的在威胁语言中的感受。
杨景一
“你们别打闹了,赶快睡觉。”妈妈说。
妞妞和华华正玩捉迷藏。他们根本就没有听到妈妈说什么。
“别闹了,赶快睡觉。”妈妈再次大声说了一遍。
华华和妞妞依然打闹,也没有回答。
“再闹,我把你们扔出去。”妈妈威胁孩子说。
华华和妞妞心想:“你才不会扔出我们,我们才不怕你。”两个孩子继续打闹。
妈妈真的将两个孩子赶出了家门。华华和妞妞傻眼了,两人商量地说:“估计妈妈待会会让我们进去的,她只是吓吓我们。下一回我们也不给妈妈开门。”
杨景二
“这次考试准备的如何?”妈妈问。
“比以前稍微好一点点。”悠悠说。
“你已经是连续三次不及格了。如果这回还不及格的话,就没收你的一个月的零用钱。”妈妈威胁地说。
“嗯,知道了。”孩子闷闷不乐地回答说。
悠悠心想:“你只会威胁我,从来都不是帮助我。你真讨厌,我真想离家出走。”
杨景三
“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妈妈问。
“还没有呢。”悠悠说。
“你每次作业都是拖拖拉拉的,如果你不改掉这个坏毛病,周末不带你去游乐园了。”妈妈威胁地说。
“那我哪里也不去了。”孩子闷闷不乐地回答说。
悠悠心想:“你威胁我,我就和你对着干。”
杨景四
“我们要去照相,但你要穿这个破了洞的鞋吗?”妈妈问。
“是的,没关系,只是一个小小的洞而已。”悠悠说。
“不行,太丢人了。如果你不换掉鞋,你就别去了。”妈妈威胁地说。
“那我不去了。”孩子闷闷不乐地回答说。
悠悠心想:“你威胁我,我还不乐意去呢。”
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越是威胁孩子,孩子越是不听话,越是叛逆。看来,孩子根本就不在乎威胁这种强迫式的沟通方式。通过上面的案例,父母是不是能体会到如果自己换位思考,被别人强迫做某事的时候,自己会不会感觉非常难受?
技巧一:不要对孩子说威胁的话语
这里,例举出一些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这些威胁的话语,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感受他们听到这些话时的心情。
第一句:“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就没收你的零用钱。”类似这样威胁的话,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话的时候,你会怎么想?也许你会想,又开始管我,还逼迫我?学习是我的事情,干吗要你来管我?不花零用钱就不花了,谁愿意每天听你唠叨。这些想法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这句话引发出来的不良情绪产生的。与其让孩子变得反感,还不如鼓励他们来得更有效。
第二句:“如果你不改变,你就哪里也别去。”这样的话大多数是发生在父母和孩子赌气的时候。从父母的角度而言是期望孩子因为害怕失去而妥协或改变,从孩子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话就是在向他们发出挑战或者挑衅。孩子当然不会服输,他们可能会为了一口气和父母斗争到底。这样的威胁性的语言显然根本就达不到赢得孩子合作的目的。我曾经就遇到一位父亲,他为了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从来和孩子都是说一不二,甚至还处处威胁孩子,以为这样就会把孩子管得服服帖帖、特别听话。其实时间长了,孩子全当他说的话是耳边风,从内心根本就不服气。父母要想取得孩子的合作,首先就应该尊重孩子,而不是处处威胁孩子。
第三句:“再不听话,我不要你了。”孩子可能当时听了会非常害怕,可是事后他们发现父母根本就是说说而已,他们就会根本不在乎这句话,继续保持他们的不合作。有一位母亲是一个职业女性,一边是忙着繁琐的工作,一边是忙着照顾自己4岁的儿子。她之前总是爱用这句话来威胁孩子,刚开始还管用,可是没几次,孩子听到她说这句话就会告诉她说:“你才不会扔我的。每一次都是说说而已。”听到儿子这样说,这位妈妈当时就傻眼了,心想看来这个小子还真难管。所以,威胁的话其实效果并不长久,我们可以通过新的沟通技巧来解决合作问题。
第四句:“你要是再不睡觉,大灰狼就要来抓你了。”这句在大人们嘴里的玩笑话,在孩子心目中却并非如此。我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关于这句话的。有一次,一位心理医生为一个事业成功的小伙子诊断心理问题。这个小伙子有这么个心理问题想请教医生,他每天开车上班的时候,只要是前面有一点小小的施工或者修路的地方,即便其他车都会绕过去施工的地方继续前行,但是他非得换到其他的路走才会感觉安全。同时,他总是会莫名其妙地感觉自己的亲人好像要出事似的。这时候,心理医生发现了这个小伙子非常奇怪的一个动作,就是从他进门开始到现在手里一直倒着一个烟灰缸。心理医生问他:“你现在为什么倒着这个烟灰缸?你心里在想着什么?”小伙子一下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我在想我妈妈是不是现在出事了?”心理医生突然问小伙子说:“你小时候是和谁一起长大的?”小伙子说:“是和奶奶。”经过一段时间的长聊之后,心理医生发现了就是这句威胁的话“你要是再不睡觉,大灰狼就要来抓你了”让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信以为真,一直到长大了他都有种不安全感,总是担心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说给不同的小孩效果也不一样,可能有的孩子没有什么,但是对于那些敏感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记住一辈子。
技巧二:把威胁换成激励,教育效果加倍
威胁容易削弱管教的效果,威胁就等于试探,而试探就意味着孩子可以不听父母的话。只对孩子进行威胁,却从来不去执行,这种做法是很愚蠢的,而且会很快毁掉父母的威信。用类似“狼来了”或“警察来了”的话去吓唬孩子,不会有真正的效果,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当父母试图通过威胁来获得合作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如果换成一种对孩子的尊重,父母可以这样和孩子说:“你是个乖孩子,你会那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