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15043500000051

第51章 四川盆地: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中地势最低的,也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号称“天府之国”。它是巴蜀文化的摇篮,也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因此又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它是我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低、海拔最低的盆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这里聚居着四川、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其次为低山和平原。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于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超过了500~1000米, 地表崎岖,我国历史上早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791米。

在四川盆地地表广泛露出古生代及以前的石灰岩,大量分布着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此外,还有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北来的寒潮侵袭,冬季气候温和,春季比同纬度地区早来一个月,有利于冬小麦、油菜、蚕豆等越冬作物和亚热带多年生植物的生长。夏季长达5个月,雨量丰富,对甜橙、甘蔗、双季稻等农作物的栽培非常有利,泸州、合江一带更盛产龙眼、荔枝等南亚热带水果。所以,四川盆地历来就以农作物丰饶著称,被誉为“天府之国”。此外,四川盆地内还蕴藏这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盐、磷灰石、硫磺等矿产,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南部的重要工业基地。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

四川盆地为紫色土,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有利于亚热带作物生长,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重要农耕地区,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天府之国”名称的由来

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

唐玄宗和唐

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

时的成都,在他们的眼里正是一片

歌宴舞之地,当时四川盆地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了。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

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后来,“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