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15043500000086

第86章 乐山大佛:信仰的艰难之旅

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现在,乐山大佛已经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它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803年)完工,历时90年。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观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情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如此鬼斧神工般的建造,令人叹为观止。

海通和尚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能耐呢?事情还得从唐代开元初年说起。

传说,海通老和尚住在凌云山上的凌云寺里。当时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百姓深受其害。海通和尚见此惨状,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

于是,他就请了两个有名的石匠来商量刻佛像的事。这两个石匠一个叫石诚,一个石虚,三人商议之后决定一个石匠刻大佛,另一个就刻千佛。之后,海通和尚就出外化缘去了。石诚、石虚两人各自选岩构图,雕琢佛像。石虚选择了一片不太坚硬的沿江红砂岩,而石诚却选择了一块又高又硬的大岩石。石虚刻了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又刻了南海观音慈航普渡、十八罗汉降龙伏虎、普贤菩萨指点迷途,他刻了一尊又一尊,转眼两年过去了,石虚的千尊佛都刻完了,而石诚的大佛却连一只脚也没有刻完。石虚讥讽地说:“我两年刻了千尊佛,你两年还没刻完大佛的一只脚。”石诚毫不气馁地说:“你千尊佛,万尊佛,都抵不上我大佛的一只脚。”说完又继续雕琢起来。

附近的老百姓听说海迪和尚要雕琢大佛镇压三江“水怪”,就纷纷赶来帮忙。有的烧茶,有的送饭,一时之间,凌云岩上人来人往,锤声如雷,岩片似雨。住在岩下深潭里的“水怪”,每天被掉落下来的石块打得胆战心惊,很是恼火。它涌起千丈巨浪,想把工人们从岩上卷到水里淹死。石工们拣起岩上的石块向它打去,岩石像冰雹一样,不一会儿,就把“水怪”埋葬在乱石堆里。从此大佛岩下,风平浪静,而大佛的样子也一天天显露出来。

后来,海通和尚生病死了,但大佛还没有完工。他的徒弟就领着大家继续建造大佛。不久,石诚也死了,他的徒弟们仍旧在雕琢大佛。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经过了90年,大佛终于建成了。

因为这座石刻大佛是天下最大的佛像,所以人们就叫它大佛,又叫乐山大佛。而大佛旁边的那座凌云寺,也改名叫大佛寺了。

灵宝塔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故以山峰命名。此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

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

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