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15043500000098

第98章 嵩山:地质运动的忠实记录者

巍巍嵩山,东西横卧,雄峙中原,峻极于天,为“天地之中”,历史之源。这里发育着集典型、稀有、系统、完整性于一身且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是研究地壳演化规律、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面,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嵩山地质公园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从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他们常游于嵩山之巅。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嵩山山脉的主体。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外露,五个地质时代的地表齐聚,地质学家门形象地称之为“五世同堂”。此外,嵩山地区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石体系,华北地区几乎所有的岩石和地层类型都集中于此,时间跨度达30亿年,实在令人惊叹。

中国地质学家们测定,嵩山地区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的“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了大约两亿年的时间,嵩山地区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开始受到风雨的侵蚀和风化作用,并不断挤压、紧实,这才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在中国的版图上,又发生了一次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以至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共同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而嵩山也因此成了记载这些历史的珍贵书卷和许多地质学家们皓首穷经的宝地。

嵩山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等。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构造运动和古生物演化进程留下的的宝贵资料和印迹,为后世人们研究远古时期的世界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还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这同样也是自然界馈赠给中华民族的宝藏。

除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外,嵩山的景色也是为人称道的。这里自然景观丰富,有的雄壮魁伟,有的秀逸诱人,将阳刚之气与柔媚之美融合在一起,宛若天成。嵩山林木茂盛葱郁,一年四季在风雪雨霜的洗礼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当混合着草木气息的山风吹来,峻极峰上的苍翠松林呼啸作响,轻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涛怒吼,韵味无穷。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形象地道出了两山的雄姿。自古以来,它们就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和无数游客的关注。少室山山势陡峭险峻,奇峰异观,比比皆是。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季,少室山红叶飘飞,落英缤纷,美不胜收。登上山顶环顾四周,群山碧绿,林海荡漾,雪雾飘渺如临仙景。

千年古刹——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

山的少室峰,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宗祖庭。从唐代开始少林寺就享有盛名,以

宗和武术并称于世。历史上有两个少林寺,此处的少林寺被称为“北少林”,另外一个少林寺,指的是福建莆田的“南少林”。

南北朝时,佛家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善好

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

历史上少林寺多次遭到战火,破坏严重。目前寺内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