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15046900000026

第26章 秦汉时期食器

自秦汉时期,中国封建制度逐渐稳定,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技术革新与生活习俗,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饮食器具也形成了承前启后的新特点。

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数百年的兼并战争后,夏商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到秦汉时期已趋于崩溃。曾一度作为礼制载体的饮食器具,由祭祀鬼神的神秘礼器还原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用具。炊具中的鼎在秦汉时已大为减少并渐失本意而消亡,鬲已不复存在,也渐被釜甑取代。盛食器中的豆、簋完全绝迹。这些作为礼器的饮食具的消亡,标志着一个制度的终结。

灶具

这一时期的炊具是以灶为核心的复合烹饪器。灶的功能和形态多样化,既有日常的不可移动的垒砌灶,也有专供温食、行军使用的小型金属灶;既有单火孔灶,也有适合煮、蒸、温水的多火也灶。灶上所用炊具是釜和甑,盛食和进食的器具有碗、盘、盆、罐及勺、箸等。这种组合已基本固定,饮食具在秦汉时期已基本齐全了。

铁质炊具

秦汉时期是饮食具和饮食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青铜饮食具的地位极大地消弱,铁质炊具在秦汉时期得到推广和普及。由铁釜演变而成的铁锅成为延续至今的基本炊具。铁器易于导热的性能与动物油脂的结合,更是促成了“炒”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烹饪方式。此时的陶器主要用于盛装和贮藏,其数量也大为减少,汉代的瓷器则在逐渐发展起来并在魏晋时期大量进入炊事领域。

漆器

在铜器时代到来的同时,漆器时代也开始了。制漆原料为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生漆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功能。漆器多以木为胎,也有麻布做的夹纻胎,精致轻巧。漆器有铜器所没有的绚丽色彩,铜器能做出的器型,漆器也都能作出。漆器工艺在夏商时代就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东周时上层社会使用漆器已相当普遍。秦汉之际,漆器制作便已达到历史的顶峰,成为中等阶层的必需品。

从战国中期开始,高度发达的商周青铜文明呈衰退之象,这与漆器工艺的发展有关。人们对漆器的兴趣,高出铜器不知几倍,过去的许多铜质饮食器具大都为漆器所取代。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漆器有700余件之多,既有小巧的漆匕,也有直径53厘米的大盘和高58厘米的大壶。

漆器工艺并不比铜器工艺简单。据《盐铁论

散不足篇》记载,一只漆杯要花用一百个工日,一具屏风则需万人之功,说的就是漆工艺之难,所以一只漆杯的价值超过铜杯的十倍有余。漆器上既有行云流水式的精美彩绘,也有隐隐约约的针刺锥画,更珍贵的则有金玉嵌饰,装饰华丽,造型优雅。漆器虽不如铜器那样经久耐用,但其华美轻巧中却透射出一种高雅的秀逸之气,摆脱了铜器所造成的庄重威严的环境气氛。因此,一些铜器工匠们甚至乐意模仿漆器工艺,造出许多仿漆器的铜质器具。

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的饮食器具继承了夏商周的成果,并且发展出一套具有时代特色的烹饪理论,这些理论对以后的中国饮食器具影响深远。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的定型期。

中国烹调史上的重大发明——炒

据资料记载,现代烹调中最常见的“炒”,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产生,这是最能代表中国风格和特色的烹调方法。汉以前最重要的菜是羹,汉以后的菜

便转向炒菜了。炒菜的发明改变了煮、炸、烤霸占烹领域的状况,之后无论是平民百姓日常佐餐下饭的用菜,还是贵族,甚至是宫廷菜谱上的名佳

,大部分是“炒”制而成的。最初的“炒”法,是在锅中放入少量的油,然后在锅底加熟后把肉、蔬菜倒入锅中,根据需要陆续加入各种调料,不断翻搅直到烹熟为止。之后在“炒”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其他炒法,如清炒、熬炒、煽炒、抓炒等等。在中国烹调史上,炒菜的发明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为中国人吃饭以粮食为主,以菜为充,以肉为宜,而菜肉齐备的炒菜正好适用了国人的饮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