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15046900000029

第29章 中国古代炊具

炊具是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烹、煮、蒸、炒等手段将食物原料加工成可食用物品的器具。这类器物包括灶、鼎、鬲、甑、、釜、鬶、斝等类别。

中国食器文化源远流长,炊具一直被视为食器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历史上最原始的炊具就是在土地上挖成的灶坑,这种灶坑在新石器时代甚为流行,并发展为后世的用土或砖垒砌成的不可移动的灶。秦汉以后,绝大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相结合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因此成为烹饪活动的中心。

新石器时代的鼎是上古时期的主要炊具之一。到了商周时期,开始盛行青铜鼎,有圆形三足,也有方形四足。因功能的不同,又有镬鼎、升鼎等多种专称,主要是用来煮肉和调和五味。青铜鼎多在礼仪场合使用,而日常生活所用主要还是陶鼎。秦汉时期,鼎作为炊具的意义已大为减弱,演化成标示身份的随葬品。秦汉以后,鼎变为香炉,完全退出了饮食领域。

考古发掘证实,最早的鬲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到了战国时期鬲就应经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文献中关于鬲的记载很少。在青铜鬲出现之前,陶鬲一直是主要的炊器。在制作陶鬲时,一般要在黏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砂粒、蚌粉或谷壳,以便在煮食过程中能承受高温并保存热量。鬲的外形似鼎,但三足内空,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以更好地利用热能,它的主要用途是煮粥、制羹和烧水,同时也作为祭祀用的礼器而存在于夏商周时期。

甑是一种复合炊具,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甑就是底部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它的镂孔底面相当于一面箅子,把它放置在炊具上,炊具中煮水产生的蒸汽通过中空的内柱进入甑内并经由柱头的镂孔散发开来,由于上部加有严密的盖,柱头散发的蒸汽无法外泄而只能弥漫于腹内,其热量就把围绕中柱放置的食物蒸熟。

釜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中国古代曾写作“”,实际就是圆底锅。商周时期有铜釜,秦汉以后则有铁釜,带耳的铁釜或铜釜叫鍪。釜单独使用时,需悬挂起来在底下烧火,大多数情况下,釜是放置在灶上使用的。“釜底抽薪”一词,表明了它作为炊具的用途。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复合炊具,下部烧水煮汤,上部蒸干食。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有青铜,秦汉之际有铁,东汉之后,

基本消亡,所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关的语汇。东周之前的无论陶还是铜,多是上下连为一体的,东周及秦汉则流行由两件单体器物扣合而成的胾。

鬶是中国古代炊具中个性最为鲜明的一种炊具,它是将鬲的上部加长并做出流,一侧再安装上把手而成。鬶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其他地域罕有发现。鬶的功用与鬲相同,也是烹煮食品的器具,但因它具有尖嘴和把手,所以无需借助于勺而可以直接将煮好的食品倒入食具且不致溅溢,因而在功能上较鬲先进。

陶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也是空足炊具之一,是煮水煮粥的炊具。进入夏商周时期,斝变为三条实足,且多青铜制成,但已是酒具而不是炊具了。商代以后,斝由盛转衰以至绝迹。

新石器时代

在饮食器具史上很多炊具都诞生在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二是发明了陶器;三是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并不是3个特征齐备才能称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