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15046900000028

第28章 明清时期食器

明清两代是瓷器的繁盛时期,瓷器的成型、配料、用釉、施彩、呈色、烧造等一系列技术在此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时的食器也以瓷制品为主。

明代初期,朝廷开始在景德镇设制御窑厂,专门烧造官府用瓷,这些官用瓷器很多都是食具。为了保证御窑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官府还把在战乱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来,使景德镇制瓷工匠的队伍和瓷业生产规模都空前庞大起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正是当时极好的写照。明代不仅官窑兴旺,民窑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这种竞争促进了瓷业的发展,将中国瓷器装饰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诗人袁枚曾提出“美食不如美器”,可见古人对饮食之美的重视与追求。清初,瓷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采,高低温颜色釉“精莹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特别是康熙的青花、五彩、三彩风格别致,雍正墨彩朴素清逸,乾隆的青花玲珑和瓷雕等工艺瓷巧夺天工。造型精巧、装饰绚丽、瓷质莹润三者兼备,构成了康雍乾三朝瓷业的辉煌成就。

清代食具中,除了白瓷青瓷,更有多资多彩的珐琅瓷。珐琅瓷是用进口珐琅料在皇宫造办处制成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盛于雍正、乾隆时期,至嘉庆初期停止生产,清末民初又有仿清珐琅瓷的产品出现。珐琅瓷除康熙时有一些宜兴紫砂胎外,都是在景德镇烧制的白瓷器上绘上图案,再二次烘烧,即成为精美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瓷是清代宫廷特制的一种精美的高档艺术品,也是中国陶瓷品种中产量最少的一种。乾隆皇帝曾说:“庶民弗得一窥见。”因此珐琅瓷每件都可称为独一无二的精品。它不仅有欣赏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康熙珐琅瓷以红、黄、蓝、绿、紫、胭脂等色作地子,在花卉团中常加有“寿”字和“万寿无疆”等字,画作工整细腻,器物表面很少见白地。釉面有极细冰裂纹,极富立体感。雍正珐琅瓷制作更加完美,多是在白色素瓷上精工细绘,一改康熙时有花无鸟图案,除在器物上绘竹子、花鸟、山水外,还配以相宜诗句。乾隆珐琅瓷采用轧道工艺,在器物局部或全身色地上刻画纤细的花纹,然后再加绘各色图案,大量吸收西方油画技法,在题材上出现了《圣经》故事、天使、西洋美女等西洋画的内容,故又称为“洋彩”。

清朝的瓷器除了著称于世外的青花瓷,釉上加彩的五彩瓷也曾风行一时。用彩色装饰瓷器的做法,起源很早,到明清两代釉上彩的配方有了重大创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多种色彩绘制出画面,色彩绚丽,这便是五彩瓷。康熙时期的五彩瓷,瑰丽多彩,品种繁多,相当珍贵。它的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以红彩为主。康熙时期的民窖五彩瓷,在装饰上受的束缚较少,所以图案题材丰富多样,运用自如,除花卉、海鹊、仕女外,还大量采用戏曲和民间故事为题材。

清朝康、雍、乾是瓷业黄金时代,制造出大量的盘、杯、碗、碟等饮食器皿精品。饮食器皿分贵贱,到了清代更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饮食器皿体系,人们以食器数量的多少、材质的优劣、工艺的高低来彰显礼仪、增添情趣。

清代黄釉瓷器

清代朝廷明确规范了器用制度,黄釉的多少标志着使用者身份的高低,由全黄釉到以黄釉为地,再到黄釉作彩,及至没有黄色,等级规定非常严明,不得越。

全黄釉的龙纹碗盘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可以使用;里白外黄釉的龙纹碗盘是皇贵用的;黄地素三彩花卉云龙纹碗盘为贵、子所用;黄彩云龙纹碗盘为 们所用;没有任何黄色的龙纹碗盘,供皇宫内的贵人、常在、答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