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15046900000086

第86章 《饮膳正要》:中国营养学专著

忽思慧是中国元代著名营养学家,他编撰的《饮膳正要》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著作,对中国营养饮食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在周代,宫廷内就设有“食医”,以后历代都沿袭了这一传统。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在皇宫里专设“掌饮膳太医四人”。忽思慧因在营养饮食方面的造诣被元朝统治者选中,担任了专门负责宫中饮食搭配工作的饮膳太医。任职期间,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饮食营养知识,更熟识了烹调技术等多方面的技能。他又兼通蒙、汉医学,几年之后,他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了自己获得的饮食营养知识,编著了《饮膳正要》。这部著作因后世得到了明代宗皇帝朱祁钰的肯定,并为之作序,得以完整的保存。

《饮膳正要》中的主要内容

《饮膳正要》成书于元朝天历三年(1330年),全书共三卷。除了记载帝王圣祭、养生避讳之外,还记有食珍九十四谱,食疗方六十一谱,汤煎方五十五种,另有若干饮水方和“神仙方”。书中记载的食疗方和药膳方堪称丰富,不仅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食的滋补作用和性味,并且还记载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饮膳正要》中还制定出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记载了一些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问题。书中大量的插图也是此书特色之一,该书第三卷实际上是饮食动植物图,每个知识点都配图,画面生动形象,明白易懂。

《饮膳正要》中的饮食思想

忽思慧很注意研究《黄帝内经》以及汉、唐、宋时代医家有关饮食营养与食疗方面的研究成果。《黄帝内经》和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的一些宝贵论述和经验,给了忽思慧极大的影响,在这些药膳原理中,他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医学传统,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滋补,治疗作用,提高到科学的高度。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序言中认为:饮食就像药一样,性味都不同,如果搭配不好,很可能出现危害身体健康的现象。在“养生避忌”一节中,忽思慧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人体保健方面的见解。他说:“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他指出治病首先要防病。接着他又说:“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他强调了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保健,这是不仅是科学的,更体现出了他著作的独到之处。

在《饮膳正要》中,忽思慧将历代宫廷中的美味珍馐集合起来,总结了前人的养生经验,强调“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饮膳正要》虽是宫廷贵族的饮食指南,但是这部书一反皇帝食谱中遍布山珍海味的常规,反而重视起粗茶淡饭的滋补价值,把补气益中的羊馔放到了首位。在药补方面,人身、鹿茸、灵芝一类的名贵补品也并没有大量出现,反而是首乌、茯苓这类的普通药品多次列出。书中倡导的饮食有节,注意食物多样化和季节调养的饮食营养观即务实又朴素。

《饮膳正要》包括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等内容,使其已经超越了饮食典籍的界限,有了医疗研究方面的意义。这部蒙汉医学和饮食交流产物的著作,对研究元代宫廷生活和当时的文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食物中毒”名词的首次使用

忽思慧是中国历史上最先应用“食物中毒”名词的人,至今我们仍在应用这一名词。他在《饮膳正要》中指出食物中毒的原因:有的是食物本身具有毒素,如菌子、蘑菇;有的本来无毒,后由于某些原因变成毒物;还有的是由于食物成分搭配不当而成毒。之后他又介绍了不少解毒的办法,如果一时判断不清是吃什么造成中毒的,就应当马上煎“苦参汁”给患者喝下,并且使其将胃中的食物吐出来。现在看来,这些观点也是科学的。